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积极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山东农业大学赴淄博市博山陶瓷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队来到了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博山区山头街道展开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
自7月20日开始团队成员率先赴淄博市张店区陶瓷博物馆进行实践。人山人海的陶瓷博物馆里,游客们从五湖四海纷至沓来,纷纷表示对淄博陶瓷文化充满了兴趣。人工讲解供不应求,在与我们交流的过程中讲解员提到:“我们一天要讲解7-8场,在讲解的过程中大家常常能够提出很多问题,对我们淄博的陶文化也都很好奇”。
图为讲解员为团队成员讲解淄博陶瓷文化历史。 孙梓煜 供图。
通过讲解我们了解到淄博有我国五大瓷都之称,历史悠久。现如今陶瓷生产规模宏大,门类齐全,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打入国际市场,远销世界各地,是山东省内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参观的过程中,我看到精美的淄博陶瓷作为党政机关的接待用瓷与国宴用瓷,不禁感叹陶瓷工艺的先进,产品的精细,对淄博陶瓷的匠心工艺充满敬佩与自豪之情。这种非遗技艺能够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看见中国的陶瓷,既向世界宣传了陶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图为陶瓷厂陈师傅给团队成员展示陶瓷制作过程。 孙梓煜 供图。
在参观完陶瓷琉璃博物馆的第二天,我们走进了陶瓷厂。陶瓷厂的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淄博陶瓷烧制的复杂工艺,包括碾泥、拉坯、制釉、修坯、药坯、彩绘和烧窑七大工序,随着生产力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陶瓷的烧制的大部分工序已能用机器替代,但仍有一步工序是机器替代不了的,那就是彩绘。图片所展示的就是陈师傅彩绘的过程。陈师傅年龄不大,但绘制手法十分娴熟,绘制出来的图案就跟机器印上去的一样,我们团队的小伙伴无不惊叹于陈师傅的手艺。在后来于陈师傅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陈师傅已经从业十多年了,他向我们热情地介绍自己曾经的作品,语气里满满都是自豪。陈师傅说这是他们淄博特有的文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发扬淄博的陶瓷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并且了解淄博陶瓷文化。陈师傅的期望与我们的不谋而合,身为当代青年更应当肩负起传播并发扬非遗文化的重担,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看到中国的非遗文化,接续祖先步履,传承文化薪火。
图为团队成员为陶瓷厂关于宣传方案的改进建言献策。 孙梓煜 供图。
通过这一趟“陶瓷之旅”,我们走过了淄博陶文化的历史长河,感受到老师傅“慢工出细活”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从课本中、网络上虚拟课堂中走到现实来,真切的感受到了淄博博山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这使我们倍感荣幸,也有许多收获与感悟。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到基层人民生活中去,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才能,但我们都有着踏实肯干,勤学笃行的品质,成员之间能够分工协作,所以我们才能克服实践中的困难,顺利完成调研工作。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对于陶瓷小作坊来说,他们发展的阻碍到底在何处,通过我们的专业知识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既让我们体会到在大学学习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与应用性,又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图为团队成员在陶瓷博物馆合照。 孙梓煜 供图。
青春正逢盛世,奋斗恰如其时。为期10天的实践让我们从了解陶瓷到走进陶瓷再到爱上陶瓷,陶瓷师傅们工作中的一点一滴小事都使我们印象深刻,师傅们朴实的话语、粗糙的大手还有真诚的笑容让我们真正感到这次实践的意义,我们也为陶瓷古城、陶瓷老厂提供了宣传方案,尽了自己绵薄之力,真诚的希望淄博陶瓷作为省内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不断创新,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走出一条与淄博烧烤同样火爆的“陶瓷之路”,以青春之力量,传承非遗文化,焕发时代新光彩,赋能乡村振兴。(通讯员 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