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基层来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显得尤为突出。为了找准和解决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及症结,我们对沙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沙市区抢抓国家重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改革精神,深化改革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初步建立起了以疾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基层防控体系、院前急救体系及信息化平台为依托的“4体系1平台”的公共卫生体系。该体系在今年8月的德尔塔病毒狙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小时完成中风险区硬隔离,48小时完成中心城区全员核酸检测,5天半内完成中风险区居民三轮核酸检测,有效阻断疫情传播。经过14个日夜连续奋战后,全区最终取得“首发即清零”的胜利成果。
(一)疾控管理运行机制基本构建。一是建章立制,完善制度建设。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区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按期督查项目建设、发热门诊建设以及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区委中心组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纳入学习内容,提升领导干部公共卫生管理水平。二是加强机构设置,搭建组织架构。成立荆州市沙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区卫生健康局管理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机构级别为副科级。负责本辖区及荆州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同时将区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所并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内设机构,并于6月17日正式挂牌。所有乡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了公共卫生科,乡镇、街道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基层应急防控能力明显加强。一是可转换床位增加。全区改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转换床位189张,今年11月份投入使用。二是发热门诊建设加强。全区各基层医疗机构按照“三区两通道”的要求建成发热诊室8个,正在建设发热门诊3个,诊室设置、设施配备逐步规范。三是院前急救能力提升。截止目前,区人民医院1辆负压救护车,4个乡镇卫生院已分别添置了1台配有专用急救设备的救护车,关沮、锣场和岑河三家卫生院已建成规范化急救站,观音垱中心卫生院急救站正在建设中。四是核酸检测能力从无到有。区人民医院PCR实验室达到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日均最大检测量为546人次。自2020年9月以来共开展核酸检测73736人次、抗体检测5612人次。
(三)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提供编制保障。对区疾控中心的职能职责和原区血控中心编制及人员情况进行充分调研论证,按照不低于常住人口1.1/万人的标准为区疾控中心核编73名,领导职数设1正4副;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增编11名,补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力量。二是加强人才引进。近两年,通过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专项公开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等方式,为基层卫生机构争取用编计划73名,切实解决基层医疗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困境。三是强化人员素质建设。通过选派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开展规范化培训和进修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现有医疗队伍的综合素质,今年共170人通过了卫生专业技术初、中级考试资格审核,22人通过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审核。四是落实卫生人才激励政策。对61名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发放疫情补贴12.93万元,并对疫情防控一线人员职称评审予以政策倾斜。
(四)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一是加强区级信息平台建设。投入388.6万元建设沙市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家庭医生签约平台,以区人民医院牵头部署区域医学影像管理平台及区域医学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二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采集能力。为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配发了“健康智能包”190套,基层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健康智能包”开展上门随访,实现户外移动签约,为群众提供更快捷高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二、主要问题
虽然全区疾控体系基本构架已初步建立,但在实际运转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医轻防”的意识和现象普遍存在。疾控工作的重点是预防为主,这也是我国疾控工作最有效、最经济的工作方针,但这一方针落实的不够好,仍存在一些重医轻防的现象,人民群众防病意识不强,生活方式不健康,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遇到疾病或疏于防范,或过度紧张造成恐慌,缺乏科学态度。
(二)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一是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职责还不够明晰。当前,虽然全区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建立,但彼此间的配合默契还不够。二是改革政策落实力度不够。疾控体系改革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除基本的实施方案外还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文件,在具体落实时,市区配合不够。三是区域医疗共同体效果不显著。没有充分整合城区医疗资源,基层医疗技术能力较弱、服务水平偏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整体质量不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强。
(三)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应用能力还不强。信息化建设不充分,大数据运用能力不强,“互联网+”理念缺乏,虽然建立了区级全民健康信息系统,但与疾病防控系统的基础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未能建立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很多工作无法有效对接,不能利用大数据形成及时有效的分析结论,制约了疾控工作信息化、现代化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抗击中,基层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表格抗疫”,不仅数据多头来源,互相打架;而且重复繁重的填表任务,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和精力,令基层抗疫工作不堪重负。
(四)公共卫生建设的支撑保障还不够。一是办公场地还没落实。区疾控中心现有办公场所为原区血控所办公地点,办公面积仅600㎡左右,离5000㎡的标准化办公场所存在很大差距,实验室等设备配置也跟不上现代化的要求。二是公共卫生人员待遇较低。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生活条件较差,工资待遇不高,年轻医生不愿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留不住人才。同时,也没有能力和途径为现有人员提供更多的职业能力培训进修机会,严重制约了疾控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三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区疾控中心目前的实有人员中,没有疾控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无法胜任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室)医疗卫生人员专业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全科医生制度难以落实。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聚集疾控主责主业,强化区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的组织实施,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强化认识,深入实施健康沙市行动。一是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引导群众树立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全面提升防控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二是持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对各类农贸市场集中整治,抓好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等薄弱环节和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整治。三是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落实妇幼、学生、老年重点人群健康促进行动,开展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评议考核,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机制创新试点,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等。
(二)强化改革,持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一是进一步明晰各医疗机构职责。对城乡医疗资源进行网格化布局,明确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各自的服务内容;要求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村级卫生室,并承担乡村两级公共卫生应急“兜底”职责,村级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二是建立常态化改革落地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常态化的监督、考核制度,主要领导定期听取改革政策的落实情况,督办重难点问题,牵头单位制定责任清单,细化措施办法,逐项落实改革任务。同时,建立市区两级联动机制,加强市区协同作战配合默契。三是做实区域医疗共同体。利用沙市作为荆州中心城区的地理优势,依托市级医疗机构力量,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以及所辖村卫生室参与,建立目标明确、上下联动、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真正形成管理、服务、利益、责任共同体。
(三)强化信息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一是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实现手段信息化。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依托全民健康基础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基础信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在常态化监测、疫情预警处置、趋势预测研判、传染源追本溯源、资源调配和防控救治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二是做好管理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维护和运用。在保障信息的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以及全员人口数据库,建立疫情报告监测预警及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网络体系,构建公共卫生云平台及疾病防控业务应用系统,建立面向公众的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不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及时性、便捷性和公平性,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四)强化支撑保障,提高公共卫生建设水平。一是加强办公场所保障。继续加强区疾控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市级支持,尽快落实区疾控中心新办公地址的搬迁工作,确保办公场所达到不低于70㎡/人的标准;同时,加强实验室建设,确保疾控中心成立3年内,实验室能独立开展常规卫生监测检验、突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采样及快速监测等工作。二是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薪酬待遇。落实公共卫生人员防疫津贴、传染病疫情防治人员临时性工作补贴等薪酬制度和激励政策;完善公立医院的薪酬总量核定、内部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办法。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基层公共卫生人才免费订单定向培养计划,加大疾控专业人才的招考和引进;依托市疾控中心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加强公共卫生医师专项培训,定期开展院前急救培训,并将院前急救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体系。(作者:唐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