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坚 尹彦鹏 胡顺亮
初夏时节,暖风习习,记者在新宁县黄龙镇看到,村民忙于生产,发展信心十足,人居环境改善,干群关系融洽,村民的笑脸洋溢着幸福。
村民的幸福感源于产业发展,基于基层党建。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不断探索抓党建带队伍促发展的新路子,以党建引领促服务、惠民生,交出一份骄人的“成绩单”:先后获得“邵阳市十大魅力乡镇”“湖南省文明乡镇”“湖南省农业特色小镇”等多项荣誉,6个贫困村提前两年摘帽出列,如今又向“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聚力奋进。
健全机制 淬炼干部
近年来,黄龙镇将“党建基因”植入脱贫攻坚、干部教育、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全方位、多领域的工作中,从学习型机关、“名师带徒”、一线锻炼、规范管理等四个方面着手,通过思想上引、工作上带、业务上教等方式,探索建立年轻干部培养管理机制,有效提升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
该镇根据年轻干部的所学所长,定期安排他们在党政办、组织办、扶贫办、信访办、民政办等岗位进行轮岗锻炼。同时,通过个人自荐、组织选派等方式,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驻村或协助驻村,在疫情防控、项目建设、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精准扶贫等“五个一线”进行历练,提高他们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该镇还严格监督管理,定期组织年轻干部开展座谈交流活动,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思想、工作中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通过约谈、函询等方式予以教育提醒。同时,坚持量才使用,结合考察了解和日常掌握,对年轻干部的任职经历、专业特长、能力素质等进行综合分析。对表现优秀、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在干部调整时优先推荐。2016年来,该镇共有11名年轻干部通过提拔、招考、调动等途径到市县工作。
选优配强 党建提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近年来,湖南省新宁县黄龙镇以发展论英雄,凭实力用干部,把“有能力带头富,有党性带领富”作为选拔任用村干部的条件,跳出在职干部圈子,打破地域、身份、资历界限,从致富大户、民营企业等能人圈里挑干部,为村“两委”输送新鲜血液,注入新动能。
目前,该镇18个村党支部,67名支部成员,35岁以下15人,36岁至45岁35人,在年龄结构上实现了年轻化;大专及以上文化10人,高中包括职高47人,在文化素质层面上实现了知识化;吸纳返乡创业人员8人、农村致富带头人32人,95%以上的支部成员有一技之长,在服务层面上实现了专业化。
该镇结合实际,不断健全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对于符合组建党组织条件的,做到应建尽建。2016年以来,该镇先后成立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优秀青年农民党支部、易地扶贫搬迁塘底安置区党支部等党支部。
同时,该镇采取“上提下分”方式,将党员人数较多的羊坪村党支部、尹家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设立党支部和党小组,使组织架构更加合理,职责范围更加清晰,工作任务更加明确。该镇还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支部为抓手,围绕解决支部战斗力不强、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每年对各村党支部开展2次“体检”“提质”。
支书带头 示范引领
近年来,黄龙镇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使支部的堡垒作用和支部书记的示范作用在产业链条上显现活力,引领并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64岁的三星村党支部书记陈忠禄带头发展脐橙等产业,还把在外经商的儿子拉回家办企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现在,该村有崀山脐橙7200亩,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8000元。
朱元冲村党支部书记陈德飞带头发展双季稻,还把在外地创业的儿子儿媳召回村里承包水田种地。该村3组村民陈佩祥、陈众祥兄弟是兜底户,两人因残疾丧失劳动能力。为了不让他们的两亩责任田荒芜,陈德飞连续3年自掏腰包买稻种,免费给他们育秧、插秧、管理、收割。
石泥村第一位女支部书记易晓金是中晚期肺癌患者。去年,她向组织写下“生死自负报告”后坚守工作岗位,忘我工作,为村里的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等默默奉献,提振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党建有活力,发展添动力。党建交响乐“新音符、新乐章”持续在基层奏响,为黄龙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