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核物理学家王乃彦:学校教育千万别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
科学是高大上的东西吗?“绝不是这样的,科学绝不是深奥的东西。科学家是聪明的人,但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聪明的人在做事。”王乃彦认为,不管学文、学理、学医还是进演艺圈,首先都要爱国,也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打好人生底色。王乃彦是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一位20年如一日热心关切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的慈爱的耄耋老者。
“比我聪明的人有的是”
“比我聪明的人有的是,我能走到今天,要感谢老师对我的启发、学校环境对我的熏陶。”王乃彦说,他的科学启蒙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他相信,农村也有很多聪明的孩子,但由于社会发展尚不平衡,一些孩子从小没有得到启发而被埋没。因此,抓好学校教育对于科技人才的早期培养至关重要。
70年前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上世纪四十年代,王乃彦还在福州第一中学读书,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好,初中物理老师带着学生用矿石做收音机。他和同学们在学校围着老师边学边做,对小小的成果兴奋不已。
“稍微攒下一点钱,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买材料自己做。有了兴趣之后,不用父母逼,也不用老师催,我自己就钻进去了,业务时间都在捣鼓这个。”王乃彦说,如果老师把科学说得枯燥无趣,硬逼着孩子做功课,这样不可能培养出孩子的兴趣,也不可能激发孩子主动探究的意愿。
“老师的讲课对我的启发和影响很大,物理老师电学讲得精彩,因此后来我报考了清华电机系和北大物理系并被北大录取。”回忆起中学时代老师讲课的情形,王乃彦的思绪回到了童年时代。“在学校里,我的老师一边拉动着用纸做的飞机模型,一边兴奋地讲解着飞机如何起飞、怎么下降、机翼有哪些作用……老师的讲课内容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王乃彦说,回家后我一边回忆讲课要点,一边做起自己的纸飞机,越做越起劲,根本停不下来。因此,他不建议家长强迫孩子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家长要是让孩子去做有兴趣的事情,孩子就能自己钻进去。
菩萨庙里的“一流”小学
菩萨庙改造的校舍,木板涂上锅底灰制成的黑板,敲下课铃的是小学生……虽然小学时代学习生活的校舍寒酸教具粗糙,但是王乃彦与国外学者交流时却常说自己的小学是“一流”的。在他的眼中,那里有“一流”的老师。
“五年级的时候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校长爱人教我们音乐课,教我们唱《马赛曲》;校长就是老师,什么都教,他在教室中间放了一座钟,并让坐在最前排的我负责敲钟。
有一段时间里,班上调皮的同学教唆我把时间调快些早点下课,终有一天这事露出了破绽。校长叫我出去,摸着我的头说,小孩子要诚实,以后要改。”追忆起70年前的小学生王乃彦,他的脸上露出孩童般天真无邪的笑容。“我的小学校长,说起这件事的时候甚至没有提高声调,但是从此我就记住了,也没有再这样干了,我认识到:诚信是做人很重要的品质。
王乃彦反复强调,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教育小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学科教育、科技教育和音体美教育,让孩子爱知识、爱劳动。如今,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就需要与时俱进,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
“科学技术本来是活生生的”
20年前,王乃彦时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副主任,他认为科技人才培养需要从娃娃抓起。为此,他和其他几名科学家共同倡议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这件事一做就是20年。“现在的科研工作很忙,但是一想到我自己的成长也曾受到老一辈科学家大手拉小手传统的影响,于是每年我都会抽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去科技竞赛的现场观摩。”从“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到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多年来,他担任着国内各大重要青少年科技赛事的评审委员会主任和顾问。
“我的孙女上初中了,功课压得太紧了,书包太重了。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因为升学的压力,更注重知识的传递,但不够注重思维方法的传递。我是近视眼,小时候读书做功课时用的是火苗跳动的油灯,但现在光线这么好,活波可爱的孩子们却和我一样都戴着近视镜。”对比今昔,王乃彦言语中透着无奈。
“孩子们本来应该是健康活泼的。我的小学到高中虽然物质条件不好,但是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学科教学和文体活动,安排恰当的话并不会产生矛盾,学校应该营造条件让孩子们德智体全面发展,让他们真的能够在学校释放天性,打打篮球,歌唱舞蹈,学校可不能把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王乃彦说,小提琴伴随爱因斯坦一生,钱学森爱好美术喜欢拉小提琴,科学家并不是书呆子。
王乃彦认为,做为老师,最关键的是要呵护好每个孩子的自尊心,不要随便批评,要用心培养出既谦虚又自信的孩子。“我相信一个人越谦虚越自信。”目前,一些大学拥有先进的光学电学力学的设备,他建议中小学校长创造机会,让大学教授到中小学走走看看加深了解,并通过建立合作机制送一些优秀的孩子去参观实验室甚至去做实验。“我们不能在课堂上把科学讲得枯燥又死板。其实,科学技术本来就是活生生的,有趣味的。”他建议在游戏、实验中把科学的内容生动地展示给活泼好动的中小学生,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