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法式鸭丝汤面”不成功也成“仁”
8集美食纪录片《奶奶最懂得》目前上线了两集,主持人大米每集探访中国不同村落里的两位奶奶,分别向她们学习一种传统美食老手艺的制作方法。第一集里,大米在浙江的潘周家学习做长寿面,在郑宅学习做豆腐皮;第二集,他在安徽木梨硔学习做米粿和腌制臭鳜鱼。不少网友表示,不仅被接地气的传统美食馋到,还被美食背后的人和故事感动了。
新京报专访《奶奶最懂得》的主持人大米和制片人朱乐贤。大米表示,他从小就喜欢中餐,对中国传统美食“老手艺”感兴趣。他希望像陈晓卿一样把美食节目一直拍下去。朱乐贤则告诉新京报,与大米合作就是希望外来视角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能给美食纪录片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
中西合璧自创菜式不总是成功
《奶奶最懂得》中,大米向奶奶学习一种传统美食老手艺,也会用同样的食材做一道中西合璧的自创菜式,请奶奶和她的家人吃。第一集,他用潘周家的长寿面做了“法式潘周家鸭丝汤面”,用郑宅的豆腐皮制作了意式甜点“郑宅巧克力豆腐包canoli”;第二集,他做了“冬笋意大利面”和“木梨硔葡萄牙臭鳜鱼汤”。大米透露,用当地的食材创作中西合璧的菜品是他的兴趣所在。“做这样一道菜,可以增加一层文化交流的意味在节目里。纪录片当然主要是记录当地的生活,这要占节目的大部分。但我觉得,我在这里学到了东西,就要回报一下,中国叫礼尚往来。与此同时,也会带给观众更多新鲜的体验。”
中西合璧的自创菜式,大米并不总是成功的。“大部分时间是成功的,有的时候还行,有时候也失败了。”事实上,第一集里他用煮意面的方法做出来的“法式潘周家鸭丝汤面”就不太成功,奶奶评价说有点硬,长寿面要煮的更软一点。之后节目里,大米也经历过一些失败,例如在偏远的乡村做西餐,没有烤箱导致食物没有烤熟。“对我来说做失败也无所谓,能达到中西方美食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好了。通过做中西合璧的菜,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对食材的不同看法。比如有的食材在西方是当做香料的,但中国可以把它做成甜品。我呢,毕竟是个外国人,从我的角度去探索这些美食,如果不做这些中西合璧的尝试,会错过一个有意思的点。”
想拍美食一直拍到老
由讲中文的英国人大米担任主持,深入中国乡村腹地探寻传统美食老手艺的纪录片,究竟是拍给谁看的?节目的开篇就说,美食,是世界的语言。大米在采访中也表示:“首先是给中国观众看的,毕竟我是用中文去交流,而这一季都是在中国拍的。但我觉得这个节目完全可以在很多国家播出,让全世界了解、体验我所体验的东西。我们讲述的内容,相信全世界的观众都会感兴趣。美食,是没有国界的。”
大米对东西方文化交流非常感兴趣,之前拍摄《面面大观》就沿着丝绸之路观察美食在东西方交流中的变化。大米告诉新京报,他想通过节目把家乡英国的美食介绍给中国观众。“我有很多拍节目的点子,想过有一天,能带中国的观众到英国去发现美食,比如去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这些乡下的地方、大家没去过的地方,寻找真正的美食。我家里人一部分在南边的海边,我也想带中国观众去那边找新鲜的海鲜。只要大家愿意看我,我是打算一直拍下去,拍很多很多年,到我老。”
主持人擅长和奶奶们聊天
大米从1岁开始在香港长大,从小对中国美食就不陌生,用他的话说“广东菜吃了一辈子”。后来到伦敦上大学,大二交流到北京留学。这段时间里,他磨练了中文水平,去了中国很多地方品尝各种特色菜品,感受到中餐的多样性,逐渐对中国美食的老手艺产生了兴趣。
大米特别擅长和奶奶们聊天,奶奶们也非常乐于将老手艺传授给这位“洋徒弟”,甚至毫不设防地跟他分享一些或难过或开心的家里事。第二集里,木梨硔的洪春囡奶奶就跟大米聊起了令人伤感的家里事——女婿意外身故,女儿独立支撑一个家非常辛苦,她也只能帮一点是一点。大米给洪奶奶做了一道温暖的鱼汤,临别给了她一个温暖的拥抱。看到洪奶奶下楼梯十分费力,大米叮嘱她一定找人给楼梯装个扶手。被感动的网友纷纷感慨:“这个外国小哥太暖了!”
大米告诉新京报,《奶奶最懂得》创作初衷源于他的个人经历。大米家里的老人中三位已经过世,只剩下吉尔奶奶。他现在都记得最喜欢奶奶用自家果园里的苹果做的苹果派。“我意识到那种属于童年时代的味道一去不复返。我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能让观众感受我和你们对童年这份记忆的不舍。相信大家都会经历过这种情感,会与我产生共鸣。”(杨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