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踔绝现锋芒。今年是郝艳波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十年,从路到桥,岁月可见他眼神中日渐丰盈的坚毅和果敢,不变的是他始终黝黑的脸庞透着一贯的质朴与谦逊。
“不会工程造价的‘90后’不是好总工”
大家总是用“不会工程造价的‘90后’不是好总工”这样的网络流行仿句来形容郝艳波的身份,看似天马行空,却在他身上得到了恰好地印证。
2013年,23岁的郝艳波带着一纸“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证书来到中国二冶,17个月后,他正式到通鲁高速项目部担任施工员、技术员,第一次接触公路工程,用郝艳波自己的话来说,“那时,压力和动力让我这个‘门外汉’如同一辆‘双差速锁’的越野车,在茫然中横冲直撞、全速前进,全然顾不上前面的种种困难。”“不对口”的专业的确曾使他陷入焦虑与自我怀疑,但对路桥工程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不断尝试、挑战。
扎根工地,坚守一线,郝艳波是项目部出了名的“钉子户”,任由谁休假或是离开,他总是“留守”的那一个。2015年,一场小型且温馨的工地婚礼在通鲁高速项目部圆满举行,工期紧张,郝艳波放心不下施工进度,心爱的妻子也全力支持他的工作,一拍即合,他们在建筑工地结婚了。
哪有什么平步青云,只有摸爬滚打跟困难“较真儿”到底,才会显得一切成长和进步来得毫不费力,他清楚取长补短的意义,明白耐心钻研的价值,从看公路图开始,研究公路标准化到工程进度像一把刻度尺一样横在心中,第七年,他成为兰州柴家峡黄河大桥的总工程师,才华与韧劲并存,每一步都是时间的积淀和汗水的浇筑。
“郝大桥的爸爸”
2017年,兰州柴家峡黄河大桥盛大开工,2018年,郝艳波可爱的儿子出生了,因为常年扎根在西北,孩子想念不常回家的爸爸,妻子一有空就带儿子去探望远在兰州的爸爸,一父一子,被夕阳包裹着,眺望大桥和远山,那幅画面若有名字,一定叫信仰与未来。
那个经常在项目部大院里抓蝴蝶,吹蒲公英的娃娃被大家亲昵地称为“郝大桥”,他比大桥晚几个月“出生”,却是童年里不可多得的“玩伴”。坐在大院里的篮球架向外望去,“郝大桥”一岁了,西边的桥墩柱浇筑已经完成了三米,“郝大桥”两岁了,东边的主塔也快完成了施工……就这样娃娃与大桥一同长大,身为父亲的郝艳波见证了儿子与大桥的一同成长。
“总工小课堂”的创始人
第一个十年,从路到桥再到路,驱车两小时,一路扬起风沙,到达包头市白固公路项目部,蹲在标头查看路基的正是白固项目部总工郝艳波。
聊起来现在项目部特色的“总工小课堂”特色培训,他说“回想起来,最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自己在担任兰州大桥工程技术部长期间,以坚持每周召开部务会的方式来了解部门同事对自己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并以此不断改进自己工作不足,同时通过每周的部务会,把工程技术部内涉及需要和其他部门沟通、对接的工作进行梳理和研讨,来提高部门工作效率,这也间接促进了后来在担任项目总工的时候,建立的项目总工小课堂学习培训形式。这个灵感其实来源于自己在这几年担任‘师带徒’这个角色时的体会,很多年轻毕业的同事在进入岗位后很急于上手工作,又无奈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工作中面对自己‘伸手不见五指’的处境和上级领导不断给予的新命令、新任务时的压力,时间久了就会自我怀疑和产生懈怠情绪,但是作为师父或同事,又不能面面俱到掌握他们的工作深度和工作情绪,更不能做到24小时‘跟踪性’关注和引导。所以,我建立了总工小课堂,借鉴我们上学时的学习模式,对一个系统问题(比如图纸、比如科研创新、专利发明等)采取周期性的学习计划,从最基本的开始,坚持每天一点点,直到一个阶段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采取学员之间互相讲课、每节课后预留30分钟的模式,要求每位学员必须预备3个问题提问,并且要求每个人针对其他人提出的问题发表一个不同意见,进行互相辩论和研讨,以此来促进年轻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学习兴趣,而不是采取传统的‘填鸭式’补课法,一个问题从深到浅用个几十页PPT走马观花,最后讲课的人说明白、听课的人听不明白。”
白固公路项目的总工小课堂使全体项目职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项目相继取得多项荣誉夯实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独立完成专利编制申报共22项,现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3项;获得省级工法1项;“中国二冶集团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称号”;“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中共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一项项荣誉是他十年间每一个脚印的写照,郝艳波,初生的中流砥柱,必将带着新时代的工程人信仰持续发挥他创新创造的“永动机”力量,为企业贡献源源不竭的优质动力。(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