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贾文亮诗文集

2024-10-21 19:50:17    来源:原创    访问:    

简  历

贾文亮,笔名雪晨、苦雪斋,男,1969年生于河南省虞城县,现供职于虞城县委宣传部。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年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家协会会员。文学、新闻作品在中央、省、地级刊物上发表千余篇(首),诗歌作品曾获全国“桂花”诗歌大赛佳作奖和“凯特杯”海内外当代青年诗歌新人大赛优秀奖,并有诗集出版。

20170967133291822_124.jpg

(贾文亮近照) 

温暖的颜色

2015年初的一个中午,虞城县御花园美食城内,“我请环卫工人吃顿饭”大型公益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身穿黄马甲的500名环卫工人被邀来免费就餐。近百名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参与服务并奉献精彩文艺节目。这是红马甲与黄马甲以特殊的方式的牵手对话。

谨以此诗,向爱心企业致敬,向环卫工人致敬,向义工志愿者致敬,向文化志愿者致敬!  

天冷了,

人们需要

温暖的颜色。

温暖的颜色,

莫过于红,

还有黄。

橙黄的如火焰,

鲜红的似太阳。

 

这个中午,

黄与红

有个温暖地对话!

就像火焰遇到太阳。

他们的相遇,

使太阳有了温度,

使火焰增了光亮。

 

这是怎样的两道美丽的色彩呀——

奉献者服务奉献者,

热心肠温暖热心肠!

笑容书写在脸上,

泪珠徘徊在眼眶。

温暖啊

在手指间流淌,

温暖啊

在歌声中荡漾, 

温暖啊

在胸膛里燃烧,

温暖啊

在炉灶里酝酿……

温暖,

准确地找到了回家的方向!

 

酷暑日照样有冰冷的眼光,

三九天也不缺少家一样的暖阳!

红与黄的相遇,

能让温暖助长。

请相信

相信这温暖的力量,

它能化冰融雪,

它能满园春光,

它能破涕为笑,

它能熨平创伤!

 

是种子,就播撒在土壤里,

是暖阳,就照耀在冰雪上!

让我们为爱点赞,

让我们把温暖颂扬!

伸出双手,

把这红与黄的音符,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

弹奏出——

温暖的交响!  


商丘好哥哥

2015年秋季开学后,在通往虞城县闻集乡高李楼小学的乡村路上,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个少年背着一个年龄更小的残疾女孩上学。男孩叫李渊,女孩是他的妹妹李念颖。李念颖因脑瘫不能正常行走。五年级的李渊和刚上学的妹妹住在奶奶家,父母在昆山打工,爷爷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奶奶患有严重的静脉曲张,行动不便。照顾妹妹和奶奶的重担几乎都落在了李渊的肩上……

 

多少人称你为“好哥哥”

其实你才11岁

一脸稚气未脱的模样

每天

背着残疾的妹妹

去一里外的学堂  

在这个还是贪玩的年龄

本应该衣食无忧

快乐成长  

而你呢

哪来的意志

坚韧如钢

哪来的胸怀

能把大爱供养

 

把妹妹背在身上

就是把责任扛在肩上

山一样的重担

沉甸甸的嘱托

你用稚嫩的肩膀扛起

你用沉重的脚步丈量

 

从奶奶的病床前

到东屋的灶火旁

从柴米油盐

到精神食粮

从酷暑的热

到寒冬的凉

从贫寒的家

到每天来往学校的路上

这个忙碌的身影啊

牵动起多少人

心头的暖  

和心底的伤

 

认识你之前

我们只知道

少年的懂事、孝义、坚韧、顽强

似乎都停留在传说中和书本上

现实中的你

让人们见识了一个热血少年的

赤子情怀

责任担当   

价值取向

 

困境出骄子

坎坷炼担当

乡间小哥哥

弘扬正能量

 

你的脚步坚实    

那是两个人的分量

负重前行的你呀

更清楚脚底下

路的方向

 

你的一双柔弱的小手

在空中挥舞

为我们头顶的这片天空

拨开了一片大爱的

光亮

在你背着妹妹的背影里

我们大声为你点赞——

李渊,你是

商丘好哥哥!

中国好儿郎! 

第一书记

这首诗,是写给虞城县田庙乡石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卫兵同志的,同时也是写给千万个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名誉村长、帮扶队员的……

 

精准扶贫的开始

那是自去年的夏天

精准识别

过滤再三

填写档卡

挑灯夜战

产业谋划

定要超前

播撒文化

强项施展

走村串户

问苦帮难……

 

第一书记嘹亮的嗓音哟

那是领头羊一般的叫喊

这叫喊声

可是抽打在快马屁股上的鞭?

更是

在不停的催促落在后边的

快一点,再快一点!

第一书记厚实的肩膀哟

总是不由分说

把村里的重任分担

 

村里的留守儿童呀

喜欢爬上你

山坡一样的肩

第一书记坚实的脚步哟

进过每一家门

趟过每一块田

村里的每一户人家

村里的每一寸土地

都印在你的

心间

村里的大娘大爷

一回回呀一回回

拉着你的手送出老远

你与百姓

手相牵 心相连

党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其实

并不遥远

 

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吹响

迎来的定是总攻之战

而此时

这里的村民呢

看到了曙光

找到了自信

感到了温暖

把自己的每一个日子

也绽放成了一张张

憨厚的

笑脸

 

你曾说

党员

就应该听从党的召唤!

是干部

就应该站在群众前面!

是啊

你总是这样要求自己——

身板要低

站位要高

名利靠后

冲锋在前

 

你的身影出现

让年迈的村庄啊

生机重现

美好的前景

谁不期盼

乡村振兴

何须苦口婆心来动员

花海小镇蓝图绘就

尽管尚在路上

而它在父老乡亲的心窝里呀

早已是——

春光明媚

山清水秀

花开满园!


人大永远“姓”人民

 

在浩如瀚海的汉语词汇里,

这个词,被我一次次翻阅找寻——

人民。

是的,人民!

她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她是劳动者、爱国者、国家体制下的普通人。

她是平头百姓,

她是父老乡亲。

 

在我的人生历程中,

似乎也只有这几个词汇

能够与人民

相提并论——

祖国、土地、母亲……

 

人民两个字,

笔画很简单。

人民两个字,

分量重千斤。

 

“人民,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同志谈论最多的是人民。

他所缔造的军队、国家、政府,

都在名字前面冠上了这两个闪光的大字——人民!

当人民欢呼“毛主席万岁!”时,

他脱帽弯腰回敬:

“人民万岁!”

那是他在天安门城楼上

响彻寰宇的

湖南乡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小平同志总是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

普通一员。

他微笑着站在人民群众中间,

是那么的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梁家河、正定、宁德、大上海、天安门……

习近平同志从一个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到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

40多年历练铸就的人民情怀啊,

淳厚、悠长、博大、深沉。

“人民就是江山,

江山就是人民!”

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是

亲民、敬民、忧民、惠民!

 

诗人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这里,

诗人说的“土地”,

所包含的成分

主要就是——人民!

 

从人民代表大会,

到人大代表,

最关键的关键词就是“人民”。

价值取向,

权力赋予,

无不来自于此。

人民,

是人大的要义、核心。

 

人大诞生的母体,

是人民。

人民,

是人大的名和姓;

人民,

是人大的根和魂。

 

从那一刻起,

我们庄严承诺——

心中永远装着人民,

人大永远“姓”人民!

 

人大姓人民,

不但要在基层安家,

更要在群众中扎根。

只有动真情、用好权、办实事,

做好人民这篇大文章,

才能不辱使命、无愧初心。

 

人大姓人民,

贵在用情真。

“六民”开先河。

处处暖人心。

走民间、听民声、访民苦、

解民忧、谋民利、惠民生。

工作补短板,

事业在延伸。

情怀永不改,

一诺重千金。

 

还有

我们的“六个一”

“六个心”“三联六进”,

这些在县委坚强领导下的

虞城人大工作

赢得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高度认可,

赢得了省委书记的点评、推介和首肯。

人民日报

长篇累牍,

大力宣传我们的

务实作风,

为民情怀,

时代精神。

 

城市管理,

项目建设,

环境保护,

这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

同样让代表委员们

关心、揪心。

 

校园安全,

食品安全,

影响最广泛,

牵动万民心。

拉网式视察,

调查整改,建章立制。

力争让人民放心,

这,也是我们的本分!

 

有人说

执行难,难于上青天。

面对难题,

如何破解?

我们的答案是

直面矛盾,碰硬动真!

推进联动机制,

涉及20多个部门。

前期谋划,出台措施,

形成格局,有效推进。

 

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人大代表又多了

宣传员、示范员、战斗员的

新身份。

 

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人大代表走在前面,

捐款捐物、排查信息、

化解矛盾、站岗执勤。

 

走进新时代,

工作重创新。

小到表决器,

大的数“六民”。

破解执行难,

“摆摊”最走心。

网上联络站,

引爆粉丝群。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

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在民生工程的实践中,

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里,

我们的人大机关和代表委员啊

奉献冲在前,

勇当主力军。

 

都说人大代表

离百姓最近,

与群众最亲。

那是因为

我们也是群众,

我们也是百姓,

我们代表人民,

我们也是人民!

 

把人民写进誓言,

我们誓言铮铮,

掷地有声,

重如千钧。

 

把人民写进旗帜,

那高扬的旗帜啊,

引领着我们

阔步奋进!

 

把人民写在心上,

我们的心中,将会

永远装着人民。

 

把人民写进自己的姓名,

我们的名字就叫——人民!

 

只有心中装着人民,

我们坚实的脚步啊,

才能在广袤的大地上

擘画出新时代的神韵。

 

用责任书写正气,

用担当展现作为,

用忠诚坚守初心。

这是奋斗者应有的姿态,

这是人大工作者

奋进新时代的

决心!

 

人大

永远“姓”人民!


一 种 爱

——怀念20年前的那次“爱的奉献”

义演和参加义演的那一群少男少女

 

20年前的今天

我们朝气蓬勃青春靓丽

那时的你我

论年纪如同

今天自己的儿女

就是因了那声爱的召唤

我们脚步匆匆

赶在那个落叶的季节

相聚

 

我们手挽着手

相互温暖着前行

我们歌过舞过

哭过笑过

爱心在奉献中升华

友情被我们双手托起

爱心的碰撞正如

河流的相遇

我们释放出的放大了的爱

如涓涓清溪

似虹霞云霓

如曼妙舞姿似天籁音律

这爱

凝结了

是一粒粒种子

深植进我们的血肉中

飘散了

也会留存在

供我们呼吸的空气里

 

在告别青春后的20年里

我们日夜兼程栉风沐雨

曾经的春暖花开

曾经的晚霞晨曦

曾经的孤独黑暗

曾经的困苦沉迷

我们伸出的手啊

总能触到来自她的融融暖意

这爱 穿越20年

时而如影随形

有时无声无迹

她不事张扬

却从不吝惜

她温暖着营养着护佑着

我和你

 

这爱——

20年前不灭

20年后不朽!  

 

窗外的自由

——写于2020年2月疫情封控期间

 

原标题:贾文亮诗歌作品——《窗外的自由》

窗外

鸟鸣啾啾

似乎在歌唱——

自由……自由……

 

一场浩劫,源自

人类的作茧自缚

却给了鸟儿们

短暂的自由

 

面对自由

狂妄的人类呀

总是站在生物链的顶层

傲慢地宣称:

万物啊

我,才配拥有自由!

我,可以给你们自由!

我,可以把你的自由拿走!

 

面对自由

贪婪的人类呀

最励志的关键词总是

拼搏,进取,竞争,拥有……

 

对待那些本应该共生共存的生灵呢

报之以

圈养、牢笼、标本、杀戮……

更多的是把它们变成

诱人的饕餮盛宴

餐桌上的美馔珍馐

 

失去自由

才去追溯自由的源头

远眺自由

才开始关注自由的去留

 

为了自由

智能的人类呀

在灾难过后

舔舐流血的伤口

反观自己的丑陋

 

窗外

鸟鸣啾啾

那分明是在歌唱——

自由、自由

 

深秋时节

 

你感受到的不过是

一股微冷的

季秋的寒流

那只是

孤独绽放的花朵

随时坠地的瓜果

还有

凄惨零落的虫蝶

 

也许

最美的深秋

即将绽放 绽放在

绿色和红色之后

要知道啊

那能够把水凝结成冰的

季节

一定会在季节的最后

突然降临

 

生活重回原有轨道

当体温降至38℃时,

我的意识已是清醒的。

扭过昏沉的头颅,瞥见

床头柜上摆得齐整的

在我烧至39℃仍坚辞不用的

我都替它们感到尴尬的

退烧药品。

我以胜利者的姿态

报之以惨然一笑。

 

记忆中,

在昏沉与清醒的间隙

好像寥寥草草

处置了几件俗不可耐的

家事和公事;

在深度昏迷中,

一些思虑不停地萦绕

抑或是一掠而过——

牵挂着的人

放不下的事

欢喜与烦忧

荣与辱

生与死,

当然啦,还有书法中

那些缠绕奔腾的线条……

 

这应该算是一场

从容赴死的模拟。

面临死亡,清醒的人

总会为自己准备些什么。

而我呢,也在灵魂的飘摇中

竟也为自己的一块

不规则的墓碑

亲手写下——

“灯熄了,天亮了。”

 

这也能算是墓志铭吗?

接下来,开始大量的

喝水、进食,

熏香、拍痧,

甘草干姜汤、

花椒蒸雪梨……

 

大梦方醒

脱胎换骨

既喜且悲:

日子照旧进行,

重回原有轨道;

人生依然延续,

所有干扰

正被一一忽略。

在人生面前,

再大的伤害,当然包括

疫情、阴霾、风浪、战争。

尽管凶猛,

终将成为

跳梁小丑!

 

窗外的天渐被染黑,

寄望度过此夜,

明晨定会迎来一个

清朗通透的新天。

尽管

我的身边

此时正是——

寒冷冬日!

 

2022年12月18日,发烧第三天的傍晚,当体温降至38℃时,我借用手机记录下了上面的这些文字。苦雪斋。

 

说长道短

(外二首)

 

突然就想明白了

两件事——

今生

要让今生过得更长

还要让诗

写得更短 

 

矛盾

 

一日

一年

一生

往往在奋进与堕落的撕扯中

度过

 

人生舞台

 

无疑

每个人都是每个人

人生舞台上的

主角

 

在自己的舞台上

卖力地表演

尽管观众席上

空无一人 

 

伊 尹 墓 雪

 

有雪

自千年之外飘落

 

历史有痕

而雪没有——

你无法让雪带来什么

更无法把那些沉重的

赋予雪

 

伊尹

静卧于此

覆盖于此

 

伊尹是谁

雪已不记得 

 

冬日瘦西湖

 

冬日的瘦西湖

更瘦

瘦比南宋李易安

犹抱瑟琶半遮面

 

冬日的瘦西湖

更美

一景一物

正如宋词中的长短句

婉约、清凉、旷远

 

冬日的瘦西湖

更醉人

它是一樽初斟的美酒

招来诗仙与明月对饮

饮少辄醉

一醉到今

   

“以马为梦——虞城县首届马文化展”

策展人语


在马牧集老街举办一个关于马的艺术展,缘起于马牧集老街的激活;马牧集老街,源于古老的马牧集;那么,马牧集呢,又得名于西汉时期的梁孝王刘武的牧马场……追根溯源的活儿,早就有文史学者们完成了,此时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老街一天天地好起来。怎样才能好起来?进行老城改造、环境提升,让它漂亮起来;鼓励胡同经济、地摊经济,让它热闹起来;引进非遗项目、文化产业,让它活泛起来;开展文史研究、文艺活动,让它厚重起来。

今天的老街,一如自槽枥之间畴野之上牵引出来的一匹千里良驹。灰头土脸的它被洗去身上征尘和蹄上泥粪后,出落得神采奕奕风神超迈,它昂首扬鬃,奋蹄嘶风,好不威风!

办展览,还是要聊聊有关展览的事情。这个展览集结国画、油画、书法、篆刻、雕塑、剪纸、刻瓷、根雕、图书、刻石拓片、文玩藏品等,是一次不折不扣的以马为主题的艺术“大杂烩”。这个关于马的“大杂烩”在刚开张的“马牧集老街会客厅”呈现,当会另有一番味道。

这次展览的近百件作品,从不同的时期、维度、视角和各自的语言表达,向我们展示这个万千年来的“祥物”“瑞兽”——它跻身生肖之列,位居六畜之首。它龙头凤目、麟腹虎胸。它形伟而体壮,睿智而敏行,刚猛而耐劳,守志而忠诚。它善疾驰、善识途、能腾空,可驾辕、可耕田、可负重。它,拓土助开疆,奋蹄破敌营,银蹄踏飞燕,铁骨可化龙。它,到底是谁?它,是历史,是未来,是力量,是速度,是文化,是青春,它是美,它是梦……

在这些艺术品中,有刚健如伏羲卦辞之马,有驯服如王亥圈养之马,有悠闲如梁园漫步之马,有奔突如木兰征战之马,有丰腴如盛唐之马,有精致如宋画之马,有花哨如清宫之马。绘画的精微描绘、雕塑的立体造型、书法的抽象表达、石刻的刀劈斧凿、剪纸的朴素自然,在此都会有精彩呈现。

马,无疑是今天的主角!这样的天生尤物,其风姿也,令人怜,其风神也,令人敬,其风骨也,令人赞。然而,当今此物于长江南北大河上下鲜见矣!

把美好的东西保留下来、呈现出来,进而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打造成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在地文化符号,谈何容易!这场展览,既是关于马的艺术叙事和文化叙事,更是关于马的一次现代叙事和社会叙事,我们寄望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让关于马的故事、传说、记忆和精神,在商丘这片土地上,在虞城这个现代小城中,在马牧集老街这个新生的老街里,被唤醒,被纪念,被传承,被发扬,并再一次激发和树立当地艺术家和当地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马和马文化曾经直接定义并深刻影响过虞城这片土地。相信,今天和未来,马和马文化也完全可能再次赋予包括马牧集老街在内的“马牧集”以新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并直接助力于马牧集老街和“马牧集”的更新和复兴。  

“以梦为马”,是指把诗一样的梦想作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以马为梦”呢,则是以马这种强健美好的动物作为艺术和希望的载体,借助它承载我们的理念和文化,以及希望和梦想。  

把老街打造好,把“马牧集”建设好,把马文化传承好,把马的精神品质弘扬好,这便是我们的——梦!

嗟夫!维以此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表情达意,倡树精神。能达此目的,足矣,足矣。 

 

试说新宇


1.

新宇,是我的老乡、老弟、好友。纵然他名气再大,也是我的老乡、老弟、好友。

对他在太行山上办个展,已经期待很久。展览如期而至,欣然应邀前往。

展览就举办在林州市石板岩镇的太行山上,是新开馆的太行山美术馆的“处女展”。

展厅内是新宇的新作,大多是画太行山的。每一幅都是色彩热烈,厚重浓丽,如雕如凿,神采飞扬;

展厅的门前窗外,便是巍巍太行。南太行的峻美自不必说。

可以这样说:室内的画是挂在墙上的“真山”,窗外的山是展在眼前的“假画”。

在这个地方办画展,真好!

展览非常成功。

喧嚣与沉寂其实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新宇走的洒脱。

上午的展览,万众瞩目,大牌云集,彩旗招展,鼓乐喧天。

送走宾朋,新宇便径自引领我和王迪、郑逸群、刘磊、黄昆荣、石长来诸友回到槐树洼他的工作室,喝茶、聊天、谈画、观景。

一切平静的好像上午的热闹与他没有丝毫关联。他让心静下来得真快!

经过了这些年的山里修行,随遇而安、宠辱不惊、至朴至简、气定神闲,他达到了。

2.

我总是爱审视自己的和关注别人的生存状态。

新宇的生存状态近乎化境。

一年之中,他会有大半年在山里画画,像个隐士。寒来暑往,不知不觉中,他进山已是第六个年头了。 

长时间的山里生活改变了他,他变得对都市里的热闹喧嚣和灯红酒绿从内心深处感到一种莫名的排斥和陌生。

他说,在城市里呆着虽然不寂寞,但时常感到孤独;在山中虽说寂静,但不孤独。

面对城里的嘈杂、忙碌和拥挤,常会让他想念太行山的长岭大坡,想念中原荒野上的古代城池和遗迹,想念龙门和石窟寺的大佛,想念一个人在大雪纷飞的山中眺望,想念寂静夏日在山中面对着画布发呆的日子……

回到山上,他的生命就开始欢快起来了。

仿佛自己就是山中的一棵树一株草,随风摇曳,寂静欢喜。

面对着层层的山峦、天空的云彩、归家的农夫、葱郁的树丛、静寂的庄稼……

他站在山头,与他们相望。用手中的画笔,与他们对话。

3.

画家的生存状态,影响着他的创作状态;画家的人生境界,也决定着他笔下作品的境界。

豫东平原厚重的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是画家最好的营养。对这些营养,新宇有能力完好的吸收。中原传统文化的印记,已经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了。

在表现形式上,他的画有意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图示结构,以及卷轴画的外在形式。中堂、斗方、扇面、四条屏,应有尽有。

在这个容易让人心浮躁、把持不住的当下,新宇一直坚守自己的追求,用他的平实、诚挚和坚韧。

他立足生活,用新颖的笔法融汇传统,保持和传统文脉紧密相连,用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描绘心中最美的、最钟爱的精神家园。

在他激越奔放的笔触和凝重浓艳的色彩中,充盈着传统文化的濡染和民间艺术的熏陶,奔流着中原文化特有的血脉,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画油画的工具,无外乎画笔、画布、颜料。

这些简单的工具,在新宇手里被赋予了更多的功用和承载。

画笔,还是画笔,却能皴擦勾挑,时而如刮刀,时而似狼毫。他笔路清新,收放自如,洋溢着饱满的生命激情。而这类似“写”的用笔,不正是中国画的精要所在吗?

画布,那可是村中老太织进乡音乡愁的粗布?它所承载的已不仅是浓重的油彩,还有黄钟大吕般的音符。

颜料,在新宇的画笔下,挥洒出来的岂止是赤橙黄绿,更多是喜怒哀乐的情怀!民间美术中强烈的色彩的运用,不仅带着强烈的表现主义,而且带着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从而营造出了一种东方意境,创作出了东方人喜闻乐见的油画。

在山里画画,新宇就像一个农民。画,就是他耕作的土地。

他娴熟的运用画油画的工具,就像农民使用自家的农具。

新宇的实践证明,用人家的工具,照样能够种好自家的田地。

新宇的画形式感强,辨识度高。让观者感觉到一种非常强烈的冲击力和吸引力。

欣赏他的画作,仿佛能闻见一股味道,一种来自乡间原野的味道。

4.

新宇是聪明的,超乎常人的聪明;新宇又是勤奋的,超乎常人的勤奋。

如此超乎常人的聪明和勤奋,日积月累,岂有不成功之理?!   

这次在太行山美术馆办的展览叫“上山”,应该有这几个原由吧:

第一,太行山给了他画画的灵感,给了他创作的激情。在山里画画,是他人生最好的修行。

第二,上山,对他来说,就似一种庄严的仪式。每次离开,心总是留在山上;每次上山,就有回家一样的感觉。

第三,这批作品大多是在山上画的,画好后运到山下装裱,然后又拉上山办展。

第四,艺术之路,就如上山。有艰辛,更有乐趣。

最重要的是,对这座大山,他要表达藏于心中的深深的礼赞和敬意。

长期的山中生活,越发的让他感觉到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太行山的雄浑和厚重,让他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安稳和踏实。

他要用手中的画笔来回报自然,回报这座大山。

在太行山上举办这个精彩的展览,看得令我高兴欣慰,同时又让我心生妒意。

太行山再好,毕竟,豫东平原才是你生养的家园。多画画她吧!

趁着酒劲,我得跟他好好说道说道。

于是约定,办完“上山”,过一段时间,再画些豫东平原,在老家虞城办个画展,画展的名字就叫“回家”!

一言为定!

  

在“永以为好”--王冲、宁向英水墨新作展

开幕式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各位出席今天的由商都画院举办的“永以为好”--王冲、宁向英水墨新作展!

    感谢商都画院李书伟先生、主持人王保起先生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

    作为王冲、向英的虞城老乡,参加今天的活动非常欣慰、非常高兴。欣慰的是,这对书画伉俪,已非昨日的他们,他们的画作亦非昨日可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高兴的是,大家和我一样,亲身经历、亲眼看到商丘书画的百花齐放、走向繁荣。

    刚才,我在嘉宾签到薄上的留言是“首当其拙毋巧”。这里面有对他俩的殷切期望,也有粗浅评价。

和王冲、向英相识相知多年,作为一个外行人,他们的大作出炉,必邀品评,每每赏读,颇受感染。

观王冲山水近作,水墨淋漓、苍茫雄秀奔来眼底,可谓画艺又臻新境。文人的气质加上匠人的功夫,是王冲对绘画艺术的追求。没有匠人的功夫则作品无分量感而流于游戏,没有文人的气质那画只能沦为匠画而乏生气。绘画上文人气质的体现主要集中在书法笔墨的运用,中国绘画发展一直与书法戚戚相关,“石如飞白木如榴,写竹应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赵文敏的这首诗诠解了书画同源的奥义,几百年来被视为文人画的不二法门。近现代国画大师,几乎无不是书画兼擅者,如:八大山人、苦瓜和尚、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其实,“写”也正是王冲多年来作画的最大特点。当前画界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书法精神的缺失、亦即写意精神的缺失。描摹刻画、矫揉造作,甚或将西画照搬到国画中来,了无生机,致使传统文化精神尽失。王冲深知守住并发扬国画正脉,书法首当其冲。其勤勉习书二十年,成就不菲。以书理入画理,以书法入画法,骨法用笔,自得意气,加之慧根渐悟,上手即呈超凡之姿。若非多年书功积淀,鲜能于短时间入此堂奥。
    王冲的特点优点很多,如善学,如能文,如清醒,如自信,还有能融汇贯通,好古而不泥古,等等。艺术之路上,如此努力、清醒,岂有不成之理?!

    宁向英的作品多以佛陀造像为创作主体,面容慈祥,格外传神。著名画家连俊洲这样评论:向英的绘画作品看着特上眼,笔法不俗,耐看,经得起推敲。她的线条很有力道,厚重中透露着灵秀之气,朴拙又不失文雅。从她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她沉浸于传统,朝夕摹写下足了工夫,为其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知妻莫如夫。王冲对娇妻的评述更是精准:女子学画有爷们不及处,大抵在“精微”二字。一为琐事太多心神不稳,二为女子天生就有“老僧补衲”的耐性。英子画画最是坐得住,一日半餉,笔下细线绵密,一如春蚕吐丝,生拙苍秀处总有说不出的妙处。宛翁所论“鲜头”一说,大抵如此!用笔之道,在于呼吸之间。若不发力,而力透纸背。发于外力则太过,气怯者,则不及。英子最能得此中三味!

   我也非常赞同李书伟先生的观点:既然是中国画,也就必然是从中国画的传统里走出来的。不论怎样创新,也必须承载着中国绘画最基本的信息元素,也就是笔墨和线条。画面的神韵,艺术的张力,是从画家对笔墨的驾驭,线条的质量中自然升华出来的。没有笔墨,没有线条,也就很难说是中国画。没有高质量的线条,就很难称得上是一幅好的作品。         

王冲、向英绘画作品,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传统的笔墨与线条,用笔墨和线条的质量去追求中国画的审美感觉以及人文内涵。在他们的绘画里遗存了中国绘画的全部信息与特性,是典型的中国文人派画风。

目前,王冲、宁向英的绘画,在已完成“技”的层面之后,正在向着“道”的高度进发。相信,不用太长时间,他们的绘画会走向一个崭新的高度!我们期待着!
 

 

在“竹林行吟•素笺濡墨——荣金宽诗词书画展”

开幕式上的发言

 

尊敬的荣金宽先生,尊敬的王素莲老师,尊敬的王小楼老师,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参加今天的“竹林行吟•素笺濡墨--荣金宽诗词书画展”开幕式,非常荣幸。此时此刻,不禁想起40年前,在三庄上初中时,去乡文化站看县里举办的巡回书法展览。简陋的展厅墙壁上挂的就有荣金宽先生的、苗青先生的、春来兄的书法作品。那个时候,心中无限向往。心说,我写的字啥时候也能挂在墙上,供人欣赏品评,该有多好!那一年,我13岁。

我还清晰地记得,20多年前,在县文联的一个活动结束后。在人民路老县委大院门口,苗青、杨龙颜、朱运昭、荣金宽四位先生走在前面,我和新诗、家亮、春来跟在后边。我对三位兄长说:不久的明天,我们就会是今天四位先生的模样了吧?那时候四位先生也就是五、六十岁,我们也只有二、三十岁……时光飞逝,一晃就到了那时说的“明天”!其实,现在的我们早就到了他们当时的年纪。

坦诚地说,在这40年的时光里,为书、为文、做人、处事,深深受到荣先生他们的影响。

谋划举办这个展,用了五、六年时间,实质性地上手筹备也用了一年多时间——自2018年虞门书画院成立之初,到王文博、张文颉先后举办个展,再到“清墨濯尘”三人展,及至疫情之后的多个时间节点,我清晰的记得,就此事,我和高青坡、刘鹤、苏新诗、王家亮、刘学中、荣敢、杨飞诸友,动议、讨论、策划已是数次,由于多种原因一拖再拖,及至今日。

展览的成功举办,也恰恰体现了当下之人传承优秀文化、致敬文化前辈、启迪后生后学、弘扬良好家风的良苦用心和扎实作为。

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宣传部和赵来霞部长,对这个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荣先生一生好学、喜文、善艺,在书画、诗词、音律诸艺皆有造诣。

“年迈归来两袖空,清闲攻得技雕虫。”这是先生的闲适;

“竹影摇斋翰墨香,诗词书画透灵光。”这是先生的才情;

“昂首冰霜翠意生,虚心亮节更峥嵘。”这是先生的风骨;

“梦中走出还寻梦,云顶再求天外天。”这是先生的气度。

先生一生倡导老老实实干干净净的做事做人之道,其为人、做事、处世,为时人广泛追慕效仿,其优良家教、家风、家训,引领整个家族,也影响着当下的社会风尚。大家知道,一提起虞城文化,肯定绕不开宋成树、万朝奇、吕宝君、蓝文君、高青坡等,他们是能够代表虞城的文化符号。那么,苏雨才、荣金宽两个文化家庭呢,更是经历了“文一代”“文二代”“文三代”的有序传承、开枝散叶,其文化趣闻更是被人津津乐道,传为佳话。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为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时代新人,为我县向上向善的文化开局面、谋长远、宜子孙、展形象、谱新篇者,必是眼前诸君!

在此,向各位致以最由衷的敬意!同时,也向支持帮助办展的社会各界朋友以及荣金宽先生的诸位书友、诗友、文友致敬、致谢!

谢谢大家!

 

迟迟到来的恰恰是最美好的

《素洁高迈——荣金宽书画作品集》代跋 

“素洁高迈——荣金宽先生乃德艺双馨者也。其为人也,德行高标,清逸出尘,一生好学,老而不息;其为艺也,擅书画、精诗词、通音律。其大草书,随心所欲,出神入化。实为我辈楷模也。壬寅初冬,弟子雪晨并识。”

荣金宽先生书画展准备就绪,开展在即,作为先生的粉丝,随涂鸦一幅,聊表敬贺之意。以上是那幅字的释文。

谋划举办这个展,掐指算来,颇有些时日。自2018年虞门书画院成立之初,到王文博、张文颉先后举办个展,再到“清墨濯尘”三人展,及至疫情之后的时间节点,我清晰的记得,就此事,我和高青坡、刘鹤、苏新诗、王家亮、刘学中、荣敢、杨飞诸友,动议、讨论、策划已是数次。这个时间的跨度,也是先生自78岁至84岁的岁月跨度。

没有如期举办,原因多多。究其主因,还在先生。先生总是浅笑着说:“不急,不急,再等等吧!”他让“等等”,到底等什么呢?

窃以为,一定是在“等”作品足够多、足够好。一定是在“等”展览不能仅仅是书展,还应该是美展、诗词展、文化展。一定是在“等”最满意的突然出现。一定是在“等”妙手偶得、灵光乍现……

让最喜欢的最迟到来,这是多么美妙的安排!这个迟迟到来的展览,果然不负众望——先生“全能冠军”之相灿若夏花,迎风绽放!

其实,对先生来说,迟来的何止是区区此展。若论官与财,更是来之姗姗,去之匆匆。先生一生好学、喜文、善艺,在书画、诗词、音律诸艺皆有深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守拙抱朴、行稳致远为其所奉;投机取巧、华而不实、钓名沽誉、因循呻吟为其不齿。爱憎好恶若此,盛名迟迟到来,也就没什么费解的了吧?!

迟来,也有迟来的境界——“将军气概与天参,白发犹然困汉南。”这是迟来的气魄;“晚来斜日无多暖,映著西窗亦可人。”这是迟来的温暖;“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是迟来的意趣;“年迈归来两袖空,清闲攻得技雕虫。”这是迟来的闲适……

为先生这迟来的美好祝福!

虞城,是“五祖故里、木兰之乡”,又是“中国诗词之乡”。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厚重,文脉绵延。为先生举办此展,恰恰体现了当下之人传承优秀文化、致敬文化前辈、启迪后生后学、弘扬良好家风的良苦用心和扎实作为。在此,也应当向支持帮助办展的社会各界朋友以及荣金宽先生的诸位书友、诗友、文友致敬、致谢!

贾文亮于2023年5月16日夜

 

●《王思海陈贡锡彭晓颖刘高峰四人书画作品展》序言

 

遇见艺术,她改变了我们的模样


“文坛有无事,敛眸看虞门。”

在虞城坊间流传的这一句,虽为戏言,足见虞门书画院于当地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和作用。近日,虞门又要搞“事情”了——为王思海、陈贡锡、彭晓颖、刘高峰四位中青年书画家举办作品展。展览在即,命余为序,推脱不掉,硬着头皮,搜肠刮肚,勉强为之。

在我看来,展览的四位主角,应该是可以从他们身上提取出来这些“同类项”的:虞国才俊,农家子弟,学而优而从教,教之余游于艺,怀揣梦想,努力坚韧,敏感痴迷,恬淡闲适……

其实,以他们四人为镜,还可以折射出多年来虞城政界、商界、警界、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这一可喜现象——崇尚文化者盛,看重文人者众,以至于在书法、绘画、摄影、曲艺、诗词文学、非遗文产等方面有涉猎、有造诣、有成就者,高手频出,代不乏人。

何以至此?我认为,一是丰厚的文化积淀影响滋养使然;二是艺术的强大魅力感染吸引使然。

何谓艺术?她又有何魅力?

在老庄思想里,有一条重要的哲学思想:“无用之用,乃为大用”。一语中的,说到了艺术本质。

孔子认为,人生最主要的事情,莫过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为涵养之境,才能使人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唐代张彦远充分认识到了书画艺术在社会发展及人的精神领域的积极作用,提炼出的核心功能是:“成教化, 助人伦”。

尼采的表达更到位:“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他甚至认为“艺术家的存在就是一种生产能力”。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下,艺术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物,属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自身独有的方式能动地认识世界。

苏联时期的列·斯托洛维奇从艺术价值的多种表现出发,指出艺术具有认识、启迪、娱乐、享乐、补偿、净化、劝导、评价、预测等功能。

……

具有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的艺术的确力量无穷、魅力无限,不是吗?

踏上书画艺术的求索之路,读书学习、临帖摹画、潜心创作……是艺术,让他们四位不知不觉之间无限地靠近笔下的表达——楷书的端庄中正,行草书的活泼俊朗,隶篆的拙朴厚重,工笔画的素洁秀雅,小写意的恬淡旷远,大写意的奔放恣肆……

书画的样子,恰似人本身的样子。在有意无意之间,他们四位提升了自身的认知、学养、眼光、气韵、境界。艺术,真真切切让他们改变了模样。

最后,节录我不久前的那首诗《读书和艺术》与四位以及文艺界诸友共勉——

……

月光洒在我的脸上

你来到我的身旁

是你

让我看世界的眼光与从前不再一样

你让我在人群中

遇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你让我改变了模样

 

饱暖思淫欲

深陷名利场

这人是谁?

我可是那个

混迹于众道貌岸然的形象?

 

自从遇到你

我终究被你改变了模样——

眼有光

胸次广

脚下有正道

步履有力量

笔底龙蛇走

纸上云茫茫

……

2024年4月20日夜于苦雪斋

 

千人饺子宴记


时维壬寅,春节凌晨。聚响河之南畔,会爱心之家园。当是时也,夜色沉寂,天寒地冻。厨房之内,随蒸笼之开启,香风阵阵,热气腾腾,饺子屉屉,车马声声。此志愿者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举办千人饺子宴之场景也。

每逢春节,能护佑人民之平安、百姓之健康、千家万户之团圆幸福者,乃我防疫、医护、环卫、城管、公安、交通、消防工作者也。为他们送上社会关爱、新年祝福,乃志愿者之心愿也。

一份饺子宴,温暖一座城。千人饺子宴,在吾地已接续举办五年矣。连同爱心晚餐,其活动也日丰,其追随也日众,其影响也日隆。吾爱心志愿者,以善举诠释温暖,用平凡托起伟大,择善而为,遇难必帮,无私无我,无怨无悔,甚可赞也!

夫饺子者,吾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之美食也。其貌也,朴素而憨厚;其性也,味美而亲民;其质也,温情而灵动。其与爱心志愿者之为,可谓车同辙、歌同曲、行同伦也。

今为此文记之,以激励同仁后辈,行好己路,做好当下,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紧握如椽之大笔,饱蘸馨香之浓墨,在厚重广袤大地上,深情书写虞城大美、社会大善、人间大爱。惟其如此,方得最大欢喜幸福!

是为记。

  

石庐散记

 

一、

石者,如也。

如实,如师,如是也。

如士,如史,如诗也。

如食,如时,如势也。

一言以蔽之曰,如适也哉!

 

二、

实者,扣之铿然,真实不虚是也;

师者,表里如一,可资赏拜是也;

是者,是是非非,头头是道是也;

士者,坚韧挺拔,卓尔不群是也;

史者,年岁久远,时光承载是也;

诗者,诗画之境,案头乾坤是也;

食者,换米裹腹,甘之若饴是也;

时者,应时而现,违时即隐是也;

势者,坐卧安然,动静妙相是也。

 

三、

何谓适者?

出自山川湖海,

不惧风雨雷电,

隐身乡野泥淖,

奉于殿堂几案……

斯石也,从容且自在;

其适也,闲静而旷远。

 

四、

任家大院,

老庐三间。

能避风雨,

可庇士寒。

 

石有美丑,

于此安然,

以文附体,

勿负吾盼。

 

[责任编辑:李双军]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