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冷江苗田篾匠“斩句”

2024-02-22 11:36:06    来源:娄底广播电视报    访问:    

11375971385005341_75.png

记者(左一)与篾匠斩句热心人士、老篾匠代表在面对面座谈采访 (贺实华/摄)

11390430158170256_75.png

已过八十岁高龄的谢玉庆是当地目前还偶尔编制箩筐的篾匠师傅 (谢俊涛/摄)

苗田村,地处冷水江市西南部,隶属禾青镇(原潘桥乡)。它与周边邻近的税塘、长冲、洪云、石山、铜钟、茂山等地相邻,是典型的丘陵地带。全村地貌呈“V”字峡谷长条形,地形最窄出不足百米。发源于硐上水库的小溪穿村而过,注入资江,村民沿溪而居。

据传,东晋宰相谢安后裔、苗田始迁之祖——谢谷福(公元1381-1461年)于明初随“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浪潮,随家人从江西移民湖南苗田,开天辟地,繁衍后代。当时的苗田山清水秀,听说还有老虎、野猪等大型野生动物出没。满山除古树参天外,其余都是楠竹,与江西的“井冈山楠竹”惊人相似。谢谷福系祖传篾匠(编制装稻谷箩筐的人),来到苗田继续从事篾匠手艺。所织篾货除自用外,便销售给邻近村民。

久而久之,篾匠逐渐增多,产能严重过剩。加上邻近村庄也相传了篾匠手艺,使苗田篾货滞销,断了生活来源。谢氏家族只好另辟蹊径,走出苗田,到周边县市及邵阳、怀化、益阳等农民家中,做上门篾货,编织箩筐赚取手工费。家中农活、抚养儿女、养猪喂鸡则由女人担当。有的篾匠年初外出,岁末才归;有的则在农闲时外出,农忙时回家帮助女人们干完重农活后再出去。

当地人把外出做篾活叫做“出门”。篾匠“出门”赚钱虽三五成群,但到达某一村庄后,大多是分散单个上门入户干零活。单户单村篾活做完后,篾匠随时要换村换户主,流动性相当大,几乎时常要面对生地方新面孔。

为有效保护自己,大约从清朝同治(1862年)年间开始,篾匠师傅们开始用本行业的“暗语”(当地人叫斩句)进行内部交流。带徒弟传授技艺时,也使用“斩句”交流,以防止当地人偷学。

经过近两百年的流传完善,苗田篾匠斩句大体可分为物质名称、身体部位名称、称谓名称、数量词、动词、形容词等类别。比如:大米念做“擂丝”(音)、头部念做“龙头花”(音)、篾匠念做“千姓脑壳”(音)、二念做“北海”(音)、吃念做“嚼”(音)等。据不完全统计,苗田篾匠斩句常用的词语有500个左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这些词语很顺畅的交流。比如:

问:嗯嚼哩需山喃?嚼么咯会丝?(你吃了饭吗?吃什么菜?)

答:嚼哩。长五还催,有毕仙、河丝,还嚼哩滴象。(吃了。老板还好,有肉、鱼,还喝了酒。)

像这些语言,一般外人无法听懂,对篾匠在外做事、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也推动了篾匠这个行业在当地蓬勃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刚刚实行责任田承包到户,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猛增,需要箩筐的数量也是空前的,苗田篾匠达到鼎盛时期。一个1000多人的村子,百分之八十的成年男丁都是编制箩筐的篾匠师傅。当时在苗田流传一句民谣:“坟山底下一口井(当地读“讲”),子子孙孙出篾匠。”说的就是当地篾匠师傅盛行的状况。

苗田篾匠使用“斩句”交流,还发生过惊天动地的抗日英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1945年4月11日,日军第20军116师团109联队、47师团131联队和独立86旅共3000多人打入新化县洋溪区,烧、杀、抢、掠。当时苗田篾匠谢圣黄年仅15岁,血气方刚,正在当地做篾活。他痛恨日本鬼子在洋溪的残酷暴行,决心亲手宰杀几个,以解心头之恨。但一个人势单力薄,必须找个帮手。他见东家年轻力壮又讲义气,便悄悄征求他的意见,不料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择机行动。为了避免消息外泄尤其要防止被汉奸知道,同时也要保护好东家家人安全,于是就破例传授给东家急用的篾匠斩句。

4月20日下午下雨,一队日军进入谢师傅所在院落,两人一组分头挨家挨户搜抢,东家一家人非常害怕。此时谢师傅与东家商量如何开始行动:

东家:千杏脑壳,何里搞?(篾匠师傅,怎么做?)

谢师傅:长五,莫慌,外面甩流淋嗯好踩,先把蚕嘎几、老二宝藏到罩更后的筒共堆里,然后嚼几口滴象壮蒙子。(老板,不要慌乱,外面下雨不好逃跑。先将小孩、老人藏到屋后面的箩筐堆里〈当时织了100多担箩筐堆在一起〉,然后喝几口酒壮胆。)

东家做完后问:果子何里搞?(下一步怎么做?)

谢师傅:嗯拿胎弯共,我拿胎王共,一边一个躲到大门背滴,点庆老官进寡大门门坎后,从几哩背滴一个垛淑一个。(你拿大柴刀,我拿大篾刀,一边一个躲到大门后面,等鬼子进了大门门坎后,从他们背后一个杀死一个。)

当两个鬼子刚跨过门坎进到厅屋时,谢师傅与东家同时从大门后鱼跃而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两个鬼子砍死,并迅速将尸体拖至杂屋掩盖。一切做完后,就连东家的家人都不知道。

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塑料制品及蛇皮袋(装化肥的袋子)的兴起,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箩筐的使用率急剧下降,现在几乎没有了用武之地。外出打工轻松又来钱快,也没有人愿意学习篾匠这门手艺,历经几百年的苗田篾匠手艺和斩句都将濒临失传。

苗田篾匠斩句是一种阶段性的历史语言文化现象。它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时代特色

篾匠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手工行业的一个代表。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劳动状况。这个时代不仅生产技术落后,而且社会治安管理还不够完善。篾匠斩句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随着社会的进步,篾匠斩句因为篾匠这个行业的日渐衰落,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但是它在历史长河中推动行业发展、保护自身利益、丰富语言文化,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2、行业特征

在手工艺十分发达但是社会治安不太好的旧社会,为了保护自己,几乎所有的手工业者都有自己的行业隐语(斩句),然而象苗田篾匠斩句内容这么丰富完备、应用这么广泛的,在市面上不多。苗田篾匠斩句应该是行业隐语的代表。

3、文化价值

因为苗田篾匠斩句起源比较早,来源于社会最底层,相对集中,又自成体系,最能反映当时的原生态生活,具有比较原始的语言艺术形态,也是当地梅山文化的灿烂之花。

4、没文字易失传

苗田篾匠斩句是以当地方言为基础,通过合理想象产生的一种地方语言现象,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如果不采取同音字手段记录,这种代表一个地方的特色语言现象就会消失。

为了铭记苗田篾匠斩句这一地方语言文化,目前当地一些热心人士正在抢救性整理,并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支持,让苗田篾匠斩句这朵中华语言文化小浪花,在历史的长河永久闪耀。

作者 谢昕华 谢集中 谢贵欢 谢道华

[责任编辑:彭剑锋]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