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新化县白溪镇彭家村。对于中年后才走出大山的我来说,更是对故乡念念不忘,特别是故乡的横路界。因为横路界,它不只是为我留下了童年乃至少年的快乐,还是一座充满了红色传奇的山界。
横路界,虽然海拔只有780来米,但山界上时不时云雾缭绕,让人有着腾云驾雾之感。横路界,它一头连着孟公镇的长坡村,一头连着本村的福九佬组。它名为界,其实就是一条小道,全长2公里左右。有的地段是石块铺就,有的是一路泥沙。少年时代,横路界留下了我放牧的足迹,砍柴的辛苦,还有习武的雄姿。
横路界这条路,不是一条普通的路,而是一条充满红色传奇的路。在我七岁时,爷爷辈的人就告诉我,说当年的红军经过横路界,经过的时间是晚上十点左右。关于红军经过横路界事情的真相,院落里一位叫彭传凡的老伯伯最有发言权。
老伯伯是我们村里的一位老郎中,并且医术很好,在方围四公里之内是名声在外。如果老伯伯还健在的话,应该是110岁了。那时山区的交通相当落后,老伯伯去外村看病都是一个火把闯夜路。老伯伯虽然去世多年,但我对老伯伯的印象是很深的。
在我九岁时,每天早晨跟着老伯伯去横路界放牛。一到横路界,老伯伯就给我们讲红军经过横路界的故事。老伯伯告诉我,他说有一天晚上,老伯伯从琅塘镇的石门村看病回来,行至本村的福九佬时,老远就看见一支手持火把的队伍走来。老伯伯立马弄熄了火把,就近躲在草丛里不敢做声。没想到火把还没彻底熄灭,微弱的火光,暴露了老伯伯藏身的位置。于是,一位红军战士发现了老伯伯,走过来拉着老伯伯的手说:“老乡,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听到此话,老伯伯才走了出来,老伯伯仔细把那位红军战士全身上下打量了一番,但由于火把不是那么的亮,只看到了那位战士一张稚嫩的脸和帽子上那颗闪闪的红星。后来,那位战士知道老伯伯是本村人并且还是一位郎中时,那战士又幽默地说了一句话:“你救的是病人,我们救的是穷人。”说完就跟着大部队走了。
从事媒体工作后,我对横路界的红色故事进行了考证,发现老伯伯所讲的的确真实。 1935年11月,以贺龙、关向应、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湘西过雪峰山,跨资水到琅塘礼溪,经彭家横路界到横阳,随后去冷水江锡矿山休整。红军路过横路界的石高岭顶端时,在一块石头上还留下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等红色标语。由于风雨侵蚀,那块石头上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
一路青山一路水,一路胜景一路情。再次站在富有传奇色彩的横路界时,这条幽静的“红色”小道上,我仿佛听到了“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那热血沸腾的红色歌曲在耳边响起,红军战士的英雄足迹在脚下呈现……
伫立横路界,极目远眺,千年古镇白溪尽收眼底,资江河似一条玉带,紧紧地缠在横路界的边沿。横路界的上面,是“狮子氹”,传说那只狮子常年守护着横路界山下村民的安全。再往左边上去0.5公里,便是“卧龙山”,在八十年代末,现我国宗教界知名人士李信军道长曾在此修心养性。横路界的右边,有一个深不可测的“藏龙洞”,据说有部分伤残的红军战士在此驻扎养病。横路界的山脚下,还有一口“八仙井”,井内泉水冬暖夏凉。
莫道故乡没好景,横路界上跃眼球。横路界的风景,四季皆不同。春天,山上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山下两边李花开满山坡,犹如一幅美丽画卷;夏天,松柏丛中寻趣味,绿荫树下养精神,体验一次悠然自得之感;秋天,这里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山上夹杂着绿色、红色、黄色等多种颜色,就像一幅五彩缤纷的油墨画;冬天,四周一片白茫茫,大大小小的山头,都穿上了洁白的婚纱,仿佛人间仙境。就这样,在时间的滚轴上,横路界用不同的颜色书写着它的四季,书写属于它的美丽“人生”,与其说我见证了横路界的四季轮回,不如说横路界见证了我的人生四季。
如今的横路界,早已隐藏在茂盛的树林中,当年红军走过的小道,也被茅草笼罩着,但在我的心中,它不仅是一道美景,更多的是让我的心灵得到洗礼,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 作者 彭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