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潺潺通石脉,夏木阴阴春江色。
在井水的浇灌下,榆次区北田镇张胡村田间地头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这10多眼井都是老井,已经有57年的历史了。”说起张胡村的水利建设,常来虎最有发言权。
“当时的农业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常来虎回忆地说。张胡村地处丘岭地段,十年九旱。为了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时任张胡村村主任常来虎外出考察学习大寨精神。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这样的号召下,考察回来后,常来虎和村民一起扛起铁锹、担起扁担苦干、实干。
“一铲又一铲、一筐又一筐。”就是靠着几把铁锹、几个筐子,常来虎和村民用三年时间陆续挖出了10多眼井。这10多眼井,一用就用到了现在。
如果土地是农业的一块块肌体,那么,沟渠正是输送营养的血脉。1970年,为了解决张胡村村民吃水和农业用水困难问题,常来虎根据张胡村农业规划布局,又带领村民修建了3个蓄水池和6000米长的防渗渠,这些水渠连通了3512亩的灌溉区域。
有了水后,常来虎带领村民种了高粱、玉米、小麦,这些农作物亩产量都在800斤左右。之后,张胡村又成立了林业队,种了苹果树、核桃树、梨树、桃树、葡萄树。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50多年来,常来虎多次修复、整治农田灌溉末级渠道,保证益水进、害水出,灌溉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抗涝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这是落实国家农村政策带来的直接变化,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这一实实在在的好事,受到张胡村村民的一致赞扬。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应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水利工作内涵。”虽然现在退休了,常来虎常常沿着水渠走走、看看,及时反映水利情况。
“今后我们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完善农田灌排体系,不断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张胡村村主任常够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