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江,一名土生土长的武安市磁山人,今年43岁,张海江从小便听村里老人们讲起过磁山文化,他对磁山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偶然机会他与磁山文化结下了一段深深的情缘,留在了磁山文化博物馆工作,一干就是16年,他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磁山文化的深厚底蕴深深吸引着他。
磁山文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文化遗址,距今8000多年,突破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他为眼前的一幕幕震撼了,为祖先的聪明智慧折服了。他暗发誓言:发掘磁山文化宝库,弘扬磁山文化。
他从此更加挚爱生他养他的磁山,更加挚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磁山文化,他一头扎在了磁山文化文史典籍里,一张一页地潜心钻研磁山文化,从考古挖掘到文明进程,从原始文化艺术到寻踪探源、探秘;从农业起源认识到文化遗址的科学鉴定,他已经从一个磁山文化的初学热爱者成为一个引经据典、博古通今的地方史“土专家”了。光使坏的台灯换了五六个,原因是晚上熬夜用的时间长了烧了个大窟窿。
他浑身流淌着磁山文化血液,不分场合与地域,与人交谈离不开磁山文化话语,有人取外号叫“张神经”,懂行的人诙谐的叫他“张博士”他挥挥一笑,只要磁山文化能够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那就是他最大幸福。
磁山文化遗址的台地上留下他勘察的足迹,图书馆、档案馆留下他查阅资料的身影,文化单位留下他呼吁宣传、保护、开发磁山文化的声音,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风风雨雨,他几乎全部融化在磁山文化搭建的舞台上,人民日报社、中国文化报等举办学术活动,他坐着火车千里赴学;史学专家来磁山遗址考察,他只身前往;电台、电视台邀我讲座磁山文化,他把农活仍在一边,扭头就走。五月,秋天干农活是经常的事,接一个电话,放下手中农活,骑上自行车直奔磁山文化博物馆,妻子抱怨他:“你不挣钱,不做农活,不顾老人和孩子,你为了啥?”,他说:“为了我的心爱-磁山文化”。 此时,磁山文化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张海江单薄的身躯深深的吸引住了。但这一切对于财会专业毕业的他来说谈何容易,好在他喜欢钻研,他从小喜爱文史,十几年来,他参与了10余次磁山遗址的考古发掘调研,并将研究成果不断整理成论文在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上发表,截止目前,他先后《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华夏酒报》及百度、搜狐、网易等发表论百余篇,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反响,部分观点也得到有关文化部门的专家认可。就这样,他一干就是16年。这一切他都是在边学习、边摸索、边实践中完成的。
作为一个武安人,弘扬磁山文化张海江义不容辞。在磁山文化博物馆他结识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郝晋珉院长,通过长时间来往,郝院长被他执着痴迷磁山文化的精神所深深感染,2017年10月10日主动邀请他到中国农业大学授课。他作为第一个乡村学者走进大学讲堂,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作了《磁山文化遗址——中国北方农耕文明探源》的长篇学术报告,当时作报告时间是晚上9点,会场来了中国农大、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教授、博士生等200余名,刚开始有张海江些紧张,没有脱稿,后来干脆即兴发挥,整个报告整整2个小时,不时赢来阵阵掌声,中途没人退场的,圆满结束,使磁山文化走进大学课堂,深入高等学府每个学子心灵。
张海江在磁山文化博物馆工作16年来最大心愿,希望早一天把磁山文化写进》《初中历史》教科书,让更多的广大青少年对中华悠久历史改写世界农耕发展史的磁山文化有更多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中小学教科书上面有对半坡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历史文化的记载。特别是河姆渡文化是南方水稻文化体系记载,而北方旱作农业磁山文化体系没有记录其中,这是对中国农业起源没有系统完善的记载和论述。《中国历史长河图》,开头鲜明标识磁山文化(河北武安)出现半地穴房屋、编制苇席、种植粟、磨制石器、手工陶器、养猪、狗等。此地图为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供大、中学教师、学生及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之用,充分说明了武安磁山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这16年他通过各种媒体,各个渠道一直在持之以恒努力完成这项工作。2019年9月23日—25日,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主办、武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谷子文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武安市召开,他受邀参加了这次研讨会,结识了很多国内知名谷子专家、考古专家、农史专家,与他们情切相互交流,互加微信共同研讨磁山文化。通过三天的会议他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中国农业博物馆曹幸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赵志军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何红中教授等专家建立了友好亲密关系。在大会期间他充分利用微信传递文件信息,他很早到会场报到,利用大会休息宝贵时间,让以上专家教授在《关于建议将磁山文化历史意义列入中小学教科书的倡议书》,武安市中国谷子文化发展研讨会参会专家上联名签字,王慧军院长、刁现民研究员、赵治海所长、程汝宏所长等与他多年有着深厚的友情,他们也纷纷签字表示支持。中国农业博物馆曹幸穗研究员是《初中历史》编写审核者,在他感染下也要帮助呼吁让磁山文化早日上教科书。下一步尽快跑教育部,让《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八年级)编写组引起高度重视,下一次编写中把磁山文化能够编入其中,《原始农耕生活》中鲜明出现磁山文化遗址。
磁山文化是一座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挖掘,许多课题值得研究,张海江必须争分夺秒,加速探索和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知道磁山文化、了解磁山文化、热爱磁山文化,肩头的任务还很重,前面的路还很长!(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