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午,西安理工大学“融贯中外”社会实践队先后前往西安市碑林区琳琅志传统工艺研习工作室、易俗社文化街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第一阶段调研。
在琳琅志传统工艺研习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赵琳静首先介绍了金银细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青铜铸造、花丝镶嵌、錾刻、鎏金等工艺,随后,她结合唐代经济中的铸币、钱币制度等知识,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方式,从金银文物视角讲述大唐经济文化,并现场展示了其亲自制作的“花舞大唐首饰套件”,该作品根据唐代壁画上女子首饰图像,采用花丝镶嵌技艺复原制作,其非遗技艺中体现的文化之美,让实践队员们叹为观止。赵琳静强调,作为展现中华文化和情感的重要方式,非遗技艺不能只有空壳,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文化底蕴,并将其带到作品中,向海内外弘扬。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们还在工作室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錾刻工艺的第一步——拔丝工艺。
在结束对琳琅志传统工艺研习工作室的实地调研之后,实践队成员来到西安市易俗社文化街区,对秦腔、脸谱等非遗文化进行了实地调研。国家一级戏曲演员温军海首先向队员们介绍了秦腔的历史和发展,从秦腔的起源、流派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让队员们对这一古老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温军海老师在分享了自己学习秦腔的经历和对戏曲艺术的热爱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艺术传承的担忧和期望,他希望新时代的大学生们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帮助秦腔和脸谱等传统非遗文化走出去、活起来,让更多的人见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本次调研实践使实践队员们亲身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体会到了非遗文化振兴的活力和潜力,对于非遗的历史沿革、传承方式以及当代意义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后续,西安理工大学“融贯中外”社会实践队将继续前往渭南华阴,延安延川、安塞等地进行实地调研,继续探索“非遗”文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与创新策略,努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