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西边,丝绸之路咽喉枢纽,群山万壑,天地壮阔。
一路蜿蜒,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通达四方,福国利民。
极目远眺,经过千余个日夜数千名建设者的艰苦奋战,中国二冶通定高速项目全线路基顺利完工、全线桥梁(含涉铁段)架设完成,宛如一条巨龙盘卧在陇中大地的黄土层峦中,与沿途梯田、丘陵沟壑、乡间村落相映成趣,构筑起一幅路景交融、人文相谐、动静互衬的别样画卷。
众擎易举不务空名凸显奋进之美
这是一条意义非凡之路。
通渭至定西高速公路是《定西市“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的“三横三纵三联”高速公路骨架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横”之一。路线全长118.04公里,由中国二冶承建的路段全长34.8公里,包括主线大中桥35座,互通立交、枢纽立交各2座,分离式隧道1座等。项目建成通车后,能够有效改善定西市的交通环境,极大地促进贫困地区同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与经济往来,对建设环兰州大交通圈和都市圈,加快都市群经济快速发展、改善定西市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经贸流通,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项目需要大力量。在项目团队“拧成一股绳”实干精神的引领下,通定项目部以“一盘棋”的政治站位,严肃工作态度,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构建“全覆盖”的组织体系。项目班子主动担当作为,始终与建设者们奋战在一线,以身作则、靠前指挥,定期召开工程例会、项目推进会等,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建设者的士气;各工区冲锋在前,顶严寒、战酷暑,舍小家、顾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为项目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攻坚克难 匠心雕琢 凸显品质之美
这是一条匠心雕琢的路。
大项目需要大挑战。项目所经地貌复杂、地形单元多且沟壑纵横。路基湿陷性黄土居多,降雨天气做好防洪工作,保证施工现场人员和机械设备安全是难点;白家川隧道,左右两洞轴线最大间距40米,总围岩条件差,在围岩自稳能力极差的环境下保证安全生产是难点;唐家岔枢纽立交上跨陇海铁路箱梁架设施工更是全线最难啃的“硬骨头”……要在如此复杂的内外环境中创造精品工程,成了通定高速项目部最大的挑战。
为此,项目部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高标定位、高点开局、高位推动,以“共建一流项目 合创品牌价值”经营理念,确立打造“永恒精品”目标,全面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
12月14日,随着上跨段最后一片预制箱梁精准落位,标志着唐家岔枢纽立交上跨陇海铁路箱梁架设任务顺利完工。由于涉铁施工,存在营业线封锁、施工难度大时间紧、安全风险高、协调任务量大、管控难度高等特点。今年以来,项目部多次与设计单位及铁路局等多方沟通协商,不断优化修改施工方案、磋商施工空窗期、申报涉铁工程施工手续等,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于11月完成了项目涉铁施工审批流程。
为确保涉铁段架梁施工安全顺利进行,项目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相关工作,结合施工方案做实做细各项安全保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等,创建明亮、安全的夜间施工环境。施工期间,
各相关单位责任人旁站监督,职能部门对现场技术员、安全员及施工班组进行详细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架梁过程中,各责任人“点对点”全程盯控关键环节及部位,丝毫不敢松懈。技术人员动态跟踪、实时控制,作业人员规范操作、密切配合,确保施工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同时也保证铁路营业线安全正点开通。
在建设团队眼中“办法总比困难多”,干最难、做最好,铸就了一条内实外美的坦途大道,也凸显了“二冶人”匠心巧思、内外兼修的品质之美。
创新驱动 技术赋能 凸显智慧之美
这是一条凝聚智慧之路。
大项目需要大成果。聚焦项目建设需要,项目团队深化创新驱动,开展科技攻关和微创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成果。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广应用预应力技术、隧道安全监测技术、基于BIM的现场施工管理信息技术等8个大项、27个子项新技术;组织开展了包含“超浅埋暗挖施工技术”在内的5项自主技术创新;完成实用新型专利8项,科技立项6项,并形成了“防水板逆变焊机爬焊技术”等3项技术成果。申报的“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已通过现场审查,中冶“绿色建造”已通过中期审查。
经过全体参战员工的共同努力,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胜利。他们精于创新,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面对白家川隧道暗洞岩体工程性质较差,围岩级别为V级,围岩总体自稳能力差的技术难题,采用三台阶分部开挖法配合超前小导管掘进,严格控制欠挖和超挖,开挖后及时采取封闭支护措施,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刚刚顺利完成的涉铁箱梁架设任务中,有效缩短工期,使用两台架桥机同时架梁,目前尚属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首例。
从“纸上蓝图”变“地上通途”,二冶人用实际行动在陇中大地架起了长虹。项目施工仍在继续,奋进脚步永不停息。接下来,项目团队将继续开足马力,奋跃而上,永葆斗志,唱响“奋进之歌”,加快推动项目建设再提速再突破,力争早日建成、早日通车。(刘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