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醒:求职应注意八大陷阱 小心鉴别别中招
求职八大陷阱 小心鉴别别中招
专家提醒:到正规的劳动人力招聘现场选择就业单位
□文/图 本报记者 柳安臣
■小马和中介签的协议。
案例:介绍工作 收费高达几万元
小马是石市人,2017年大学毕业后,偶然听说地铁招辅警,便通过朋友介绍到一家人力资源信息咨询公司,在一次性缴纳了32000元中介费后,与该公司签署了一份辅导就业安置协议,协议中职位为某单位安保。之后,小马在一家培训学校接受了培训,并缴纳6000元培训费,可是后来就业并没能如愿。小马告诉记者,当初这家中介承诺“这份工作管吃管住,并且缴纳五险”,结果上岗后中介的承诺却没有兑现,现实工资是2400元,没有五险和包吃包住。和小马有同样遭遇的还有大学生小吴和小何等60余人,他们都向中介缴纳了高昂的费用,结果上岗后却事与愿违。
小马和同事们觉得上了当,找到中介和中间人,想把高昂的中介费要回来,于是便来到位于海悦天地写字楼内的这家人力资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结果中介公司以及办公人员早已不知去向。小马拨打原来对接的经理电话,一直处于无法接通的状态。
调查:求职中介形形色色 但是大都会夸大其词
一名昵称叫作“米嘻米喜便当掌柜”的网友黄女士向记者介绍,她在空中花园做餐饮服务。说起不负责任的中介,她想起了去年大学刚毕业时的遭遇。她偶然在路边看到一则广告,内容是专为大学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于是便心情激动地拨打了上面的求职电话,按照对方提供的地址见了面。黄女士说,去中介公司时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特别好,问长问短特别关心,在一番了解之后对方说,黄女士是他们那儿的金牌求职者了,有了好的工作岗位会优先安排。工作人员要求交纳500元的中介费。黄女士交纳了费用后便回家等消息,结果等了半年也没有回信,每次去中介询问情况时,对方总是说没有合适的工作或者让回去接着等。黄女士说,希望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在毕业求职时不要再上这种求职中介的当,求职要去正规的或是大型职业介绍机构。
在勒泰商圈写字楼工作的张先生,大学刚毕业时在网络上的一家求职中介上登记过求职信息,按照要求认真填写个人信息及求职岗位,等到提交完成时提示需要支付800元的中介费。张先生一开始犹豫过,便通过网络上的客服电话接通了服务人员,服务人员称他们是正规中介单位,放心交款吧,承诺百分之百帮助找到满意的工作(月薪不低于5000元)。就这样张先生放心地支付了中介费,可是一等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消息。情急之下张先生拨通该客服电话,结果中介工作人员安排张先生到一家商贸公司做销售,不久这家商贸公司倒闭了。张先生觉得上当受骗了,说好月薪不低于5000元,做销售的岗位是通过自己的业绩提成决定收入,刚从校园出来的学生很难做到。
提醒:中介机构要加强行业自律 对恶意中介要公示
河北省消费者协会投诉与法律事务部副主任、石家庄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廉莙介绍,此类问题在历年大学生招聘求职潮后较为普遍,各类咨询和消费纠纷时有发生,特别是涉及中介机构、招聘单位收费不透明,不与求职者签订劳动合同及不兑现承诺等问题已经成为广大求职者反映的难点问题。一些求职者往往事后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甚至有的中介机构缺少相关组织社会培训的资质,真正目的并不是提供服务,获取利益最大化才是其本质。
廉莙提醒求职者特别是面临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在寻求并通过中介机构办理相关业务时,要提高警惕,尽量避免通过找熟人的方式进行,要签订正规合同或协议,仔细查验中介机构的经营资质情况(工商营业执照、社会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社会办学许可证等);对于收费方式、服务项目及违约责任等,特别是中介的一些承诺,要在事前进行约定并清晰地注明在合同或协议上,以免事后打口水战。
廉莙提醒面临求职就业的大学生,一定要端正心态,多方咨询,缜密思考,克服盲从心理,慎重签订劳动就业合同,特别对于薪金、保险、劳动强度、工作范围及违约责任等做好沟通;不要过于理想化,要依据自身专业和实际,选择合理的就业单位。尽量去正规的劳动人力招聘现场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慎重对待劳动单位的单方求职信息,通过官方部门查验其企业法人登记注册情况,自觉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出现劳动争议的,要在第一时间向当地有管辖权的劳动部门申诉或提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另外,作为中介机构也要加强行业自律,在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要明晰权责,提供货真价实的服务;相关行业组织和有关行政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对于恶意侵权的不良商家要进行公示并记入社会诚信体系档案,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求职应注意的八大陷阱
陷阱一:借招聘骗取个人信息
现在有很多贩卖个人信息的中介公司,往往会在网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吸收求职者前来。从求职者递交的海量简历中,精准获得求职者的个人信息。
陷阱二:收取报名费、体检费、培训费等费用
求职面试后,中介所与骗子公司以各种名义向应聘者收取钱款。应聘者交费后,招工者或迅速脱身,或找借口不给安排工作,钱财积累到一定阶段便人去楼空。
陷阱三:扣留个人重要证件
一些企业在面试中以单位需要审核等理由要求应聘者递交身份证、学位证、毕业证等重要证件,并声称暂由单位保管。
陷阱四:只“试用”不聘用
用人单位对新招人员设试用期,便于双方互相考察和适应。有的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在公司业务繁忙时大量招聘低成本的应届毕业生。试用期结束后,便以各种理由不通过试用。
陷阱五:只签就业协议,不签劳动合同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国家的劳动法也不懂,一些毕业生找工作时与企业签订《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毕业后辛苦实习数月,被企业无故解聘或裁员,且没有任何赔偿。
陷阱六:中介公司声称帮找到好工作
许多非法中介看准了在校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却又渴望名企、高薪水的心理,打出“包你进500强”广告,并要求学生缴纳高额中介费,结果是既没有找到好工作,收取的费用也不予退回,甚至中介人去楼空,让学生遭受多重打击。
陷阱七:受骗进入传销组织
传销公司一般先安排学生以销售人员名义上岗工作,然后公司让学生交纳一定的提货款,再让学生去哄骗他人。有的同学在高回扣的诱饵下,甚至去欺骗自己的亲朋好友。上当之后又往往骑虎难下,最终只能自己白搭上一笔钱。
陷阱八:海量网络求职广告,点击后要求刷信誉
一些网站以招聘为名吸引求职者点击,如“每天2小时,轻松过万”等,骗取钱财。在取得联系后,对方发来工作申请表和工作流程介绍,工作可能是买充值点卡刷信誉,信誉值达到标准,即返还现金并有提成。实际情况是求职者大额支付后,提成和本金不会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