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挖掘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柳编技艺,我们“探寻琅琊之美,传鲁柳同编之辉”--非遗柳编志愿团怀揣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于2024年7月15日踏上了前往山东省临沂市的征程。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夏日里,我们满怀期待地走进乡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地考察活动。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学习交流,不仅记录下这项古老手工艺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更期望能够探索其在新时代的传承路径与发展方向,让临沂柳编这一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本次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技艺学习、文化传教等方式,向大众展现非遗柳编文化的魅力,同时激发儿童以及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为非遗柳编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柳编志愿团 秦阳 摄
初到临沂,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柳林,它们挺拔而柔韧,仿佛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最质朴也最坚韧的礼物。在柳编艺人的带领下,我们深入田间,亲手体验了柳条从地里收出的过程。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大地母亲的慷慨与馈赠,也体会到了每一根柳条背后承载的辛勤与汗水。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见证了柳条经过剥皮、 分拣、晾晒的细致工序,每一步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耐心。特别是在编织车间里,老艺人灵巧的手指在柳条间穿梭,仿佛编织着时间的纹理,将简单的材料幻化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匠心”二字的重量,它不仅仅是技艺的精湛,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邂逅柳条
柳条,即柳树的枝条,因其柔韧性和易于编织的特点而备受青睐。柳条作为可再生资源,生长迅速,无需过多的人工干预即可自然成材。使用柳条进行编织,不仅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依赖,还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收割柳条通常在柳条生长旺盛且韧性最佳时进行。志愿团在黄山镇师傅的带领下前往生长着柳条的原野,与师傅们一起对柳条进行了收割、去皮、分拣、晾晒,了解柳条生长的习性,所需的环境以及加工的过程。
柳编志愿团 柳条收割 秦阳 摄
非遗柳编志愿团 柳条晾晒 秦阳 摄
带着对柳编文化的敬畏之心,我们来到了幼儿园,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带给下一代。面对大班孩子们好奇而稚嫩的脸庞,我尝试讲述柳编的故事,为了保证孩子们可以听懂并理解我的话,我尽可能用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述,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的应用,我也曾感到疲倦,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让他们感受到柳编的魅力,但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与我的互动中,我知道他们听懂了,这使我十分欣慰。
最令人难忘的是,当我们手把手教孩子们编织简单的小手工时,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成就感。那些看似简单的编织动作,在孩子们的手中变得生动有趣,仿佛每一根柳条都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那一刻,我意识到,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的根脉在年轻一代心中的生根发芽。
非遗柳编志愿团 文化传承趣味课堂 秦阳 摄
回顾这次“三下乡”之旅,我收获的远不止是对柳编艺术的了解与体验。更多的是,我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自我成长的轨迹。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了“匠心”的价值。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一项技艺,将其做到极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柳编艺人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匠心”的真谛,也让我明白,无论未来从事何种职业,都应有这样的专注与坚持。 其次,我意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通过参与柳编文化的传承活动,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要积极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中,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非遗柳编志愿团 秦阳 摄
最后,这次实践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 如何团队合作。在与柳编艺人交流的过程中, 我学会了倾听与尊重;在与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耐心与引导。这些宝贵的经验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财富。 总之,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我领略了柳编艺术的魅力,更让我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感悟与收获继续前行, 用自己的方式去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文/图 朱可睿、孔钰瑶、凌程阳、秦阳 学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