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中国海洋大学绿春彝绣实践队(包含11位大学生)来到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牛孔镇,开展以「传承彝绣文化,助力传统村落发展与彝族刺绣综合体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这个以其独特的彝族刺绣艺术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闻名,充满彝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带来了些许不同的青春朝阳。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志愿者走访乡镇,与政府人员,乡镇百姓交谈,深入了解牛孔镇的社会面貌,助力彝族刺绣传统文化发展。
彝绣历史,深融于血的命脉
在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的牛孔镇,一项古老而精湛的手工艺——彝族刺绣,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的悠长历史,精美而又彩艳的手工艺品,彝族刺绣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彝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不论是牛孔镇的传统古彝族村寨中,还是乡镇大街上,绣娘们一幅幅精美的图案绣制服饰和饰品都遗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探访着那古老而又庄严的古彝族村落,彝绣的传统时隐时现,驻足静静感受着独属于彝绣的敦厚气息。大街上绣娘们一针一线,缝制着那栩栩如生的花与叶,她们的动作轻盈而熟练,仿佛在与时间对话,将千年的文化传承融入一针一线之中。这些绣娘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
彝族刺绣,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不仅是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他们表达情感、传递文化的重要载体。绣娘们通过手中的绣针,赋予了服饰独一无二的美感与深情,孩童过节时的欢歌雀跃,少女嫁为人妇的喜庆与浪漫,对去世之人的悲悯与伤怀,服饰寄托着绣娘们的情感,让彝族文化更加有血有肉,展现出彝族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和精神追求。
永铭于心,不断递接的传承
在牛孔镇,我们采访到了一位镇上的彝族绣娘。她告诉我们,自小时候开始,她便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看着昏黄煤油灯下照耀的绣纹,她便缠着母亲教给自己,小时候的自己总是笨手笨脚的,母亲便手把手一点点教会她如何穿针与缝绣,看着自己的小孩,绣娘总是脸上挂了些许微笑,她手中正在缝制的便是她女儿的衣服,这是她们彝族的传统,女儿出嫁,一定要穿上彝绣服饰。据我们了解,一位普通的绣娘,一年只能缝制一套彝族服饰,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的绣娘都没有足够的时间一直缝制服饰,只能空闲时间下工作。
当我们问起,怎么不使用机械的时候,绣娘只是笑了笑,眼神有光,“这可是我的女儿,我当然要亲自绣给她啊!而且,这可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我怎么能让它失传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年轻一代没有了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与刺绣相关的技艺,她也担心彝绣将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是她坚信国家一定会做出相关策略来传承民族文化的,而且她也在教着自己的女儿彝绣,她非常自豪能够成为彝族刺绣的传承者之一,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欢这项传统手工艺。
时代发展,熠熠生辉的彝绣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彝绣技艺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在牛孔镇,彝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政府通过举办刺绣技艺培训班向大师学习、开展刺绣技艺比赛等方式,积极推广和普及彝族刺绣技艺,提升绣娘们的技艺技巧,同时举行各种下乡等活动,通过各地人才调研与宣传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项传统手工艺。积极搭建平台,将彝族刺绣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项艺术的魅力。
在政府的推动下,彝族刺绣不仅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还促成更多的合作来让公司企业等机构派发订单,破除了以往自产自销,鲜为人知的彝绣局面,不仅增多了收入,让更多的绣娘能传承与发展彝绣,成为了绣娘们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许多绣娘通过参加刺绣技艺培训班,提高了自己的刺绣水平,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件件明丽而又美艳的绣品,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市场,也为家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牛孔镇的彝族刺绣已经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能被这项独特的艺术所吸引。彝族刺绣不仅能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也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本次暑期实践,海大学子们深刻感受到了彝族刺绣的非凡魅力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彝族人民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的推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彝族刺绣将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图文:中国海洋大学绿春彝绣发展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