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莫让网络“负能量”成干群关系的“绊脚石”

2023-05-06 12:05:19    来源:基层网    访问:    

近年来,关于体制内干部的负面热点频发,极易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媒体平台引发大规模讨论,调查显示,负面报道比正面宣传的热度高出120%,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无形中这也给群众带来了不少焦虑和社会隐患。

一是影响了群众的判断力。一些媒体为了脱颖而出,大玩“标题党”,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罔顾事实虚假传播误导读者,让一众看客云里雾里,不明是非真假。内蒙古干部李少莉,因穿着打扮精致出席疫情发布会,加之其首饰价格高昂、对稿件内容不熟,被网友恶意揣测家庭背景和工作能力。后经纪委调查表明,李少莉佩戴高价首饰虽有不妥,却并无违纪行为。尽管如此,媒体的推波助澜,网友的“过激解读”,已然让其成了“网络狂欢”的牺牲品。二是削弱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网络“负能量”反映问题的本质,是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格格不入的,是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期望背道而驰的。近日,安远县县长李秋平涉嫌猥亵中央挂职女干部事件爆出后,舆论哗然。一县之长的对外形象本应是负责和担当,而不是做出此种与干部形象大相径庭的事情。网络“负能量”犹如一粒老鼠屎,打坏一锅粥。像李秋平一样的违法乱纪干部,抹黑了干部形象,加剧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对立情绪,削弱了认同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三是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事实证明,一条体制内网络负面热点容易让网民产生“共鸣”,甚至产生非理性化的网络言论。江西国控周劼朋友圈的“炫富”内容在网络上曝光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优越感和特权思想,遭到众多网友炮轰,甚至一些网友戴着“有色眼镜”观察解读,认为党员干部都是一丘之貉,歪曲解读误导公众。这些情绪化、极端化的网络舆情,直接影响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和谐稳定。

不可否认,网络“负能量”如不正确对待、科学引导,势必如蚁穴溃堤、虫孔倾树一样,既疏远了党群、干群的关系,更是损害了国家的福祉和民众的利益。那么面对网络“负能量”,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快灭火”迅速处置舆情。各级政府、部门需建立网络舆情处置应急机制,第一时间主动公布事实真相,要端正“错了要立正、挨打要站稳”的态度,及时抢占舆论制高点。二是“巧引导”改善政府形象。主流媒体应根据网络舆情,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主动发声,及时疏导公众情绪,清除杂音、粉碎谣言,避免群众被蛊惑或“绑架”。常态化推进正能量宣传,潜移默化中改善政府形象。三是“强监管”规范网络言行。网信部门需加强对网络媒体发布内容的监测管理,实行内容安全负责人制,确保源头风清气正;定期推进“净网”行动,对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社会负面影响的网络媒体和个人,要依法依规立即处理。(帅轲、蒋依琳)

[责任编辑:辛文]

相关内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