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网 10月25日,“开梅山始祖戴千胜990周年纪念大会”将在琅塘镇芭蕉村如期举行。这对于梅山文化发祥地的娄底来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现在娄底,梅山文化物态遗存较为丰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对地域文化的研究都集中在这里,并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门显学——梅山文化学。从历史文化维度上看,梅山文化已成为人们了解唐宋时期娄底与“茶马古道”沿线省市的资料性宝库。梅山精神为何有如此非凡的魅力?到底它背后的文化动因是什么?
目前,对梅山精神的汲取已有不少成功范例。如近年资深武术大师刘柏坚所著《梅山武学》,他集一生学识、遍访武术名师,以独到眼光把梅山先人的一些物态动作,转变为灵动诡异的梅拳招式,使之历久弥新。陈益球禀赋《梅山武术》,获授“省级非遗传承项目”;“白云学校”以“西团书院”的底蕴,获授“中国百年名校”称号。这无一不是对梅山精神的继承与弘扬。简言之,艺术梅山很具象,比较容易把握;文化梅山则抽象,精神难觅实质。
从蛮荒中走来的梅山,在形成之初就经受地球不断运动的碰撞、挤压,承受了数百万年风雕雨琢,依然不改性情地傲立于天地间。它阅尽沧海桑田,包容万象,仿佛连一点痛苦也没有;它朴实厚重,没有一丝奴颜媚骨;它不卑不亢,努力地向上扩张着。在无数次与梅山的对视中,戴千胜似乎顿悟到它的伟岸与博大;让陈天华的《警世钟》、成仿吾译作《共产党宣言》跃世而出。
博大梅山,静眠于历史长河,已到亟待唤 醒重振雄风的时候。这成就梅山精神的人,他骨子里就是精英。无论是戍边的战士,还是投笔从戎的将军;无论是坚韧商旅、抑或虔诚僧人,还是壶峰寺那个老住持。他们都将苦难一一踩在脚下,以大无畏的姿态正视人生。
素面梅山,朴实的品格和敦厚的外表,最讨人喜欢与亲近。戴千胜曾流连忘返于龙湾湿地的壮美景色,也感受了千岛湖母亲般的慈祥,领略到其阔达的内心世界与丰富情感。如今,梅山依然是梅山,它不矫饰、不苟且、不委琐、不曲意逢迎,爱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世界。
戴千胜以一颗谦恭的心,一种仰视的姿态对待梅山,就像仰望高尚的灵魂和精神一样,仰望生命的哲学。他从不把梅山只当山看,只当风景欣赏,而是用心与它平等交流,用心与它构建宁静的往返与默契。自从他有了这份默契,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可看见自己心中的那座梅山。
戴氏族人,梅山文化的先行者,携带着湘赣文明的饱满精气神,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从梅山广袤无垠的土地汲取文化营养,肩负起传承新时代梅山文化奋进者、担当者和传播者的历史重任。有如西团书院所映照的那样,或保护或升华,或呼唤或回归,不断续写精致适用的文化篇章。
梅山文化,就形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坚韧文化的形态表达着时代的所思所感。通过一次次教育聚焦发力,不断拓展着文化的边界,揭示了教育的活力就是文明的活力、文明的活力就是体制的活力的规律。尤其西团书院的出现,让琅塘产生了一个文化原点,演绎出可供眺望的文化地标。其兴盛背后则是戴千胜包容与抚慰民生的情怀与胸襟,构成了集“不折不挠与家国情怀”于一体的梅山精神。
而今,梅山依然是关乎我们心灵的悠悠叙事,承载的仍然是我们精神家园的坐标。走向未来,它的形式可能变,但梅山精神的本质不会变。当它被唤醒归来时,那个流淌在湘中大地继而奔涌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和合”旨归,便化作生生不息的改变力量,并跨过遥远的时间之河,而成为当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构筑“文旅综合体”的精神资源。(作者:杨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