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首歌《感动》让厦门市民非常自豪。这是一首专为暖心厦门而写的通俗歌曲,词曲由四川音乐爱好者陈德舜、周鹏创作。陈德舜在厦门遇到的文明人、文明事,让他情不自禁提笔写下歌词,并邀请周鹏谱曲。
一座城市的品位与高度,并不只是美丽的高楼大厦,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如今,厦门的城市之美,由表及里,已成为一座“暖心之城”“大爱之城”,文明、友爱、包容、和谐等特质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肌理,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每天都在这座城市上演。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厦门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缩影:连续五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长期以来,厦门积极探索文明城市创建新途径,持之以恒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创新工作走向深入,使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整体文明水平不断提升。
“志愿厦门”成为新的城市标签
在厦门,有的公益活动,义工要靠“抢”才能报得上名。
日前,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特需儿童融合中心里一派欢声笑语。特需儿童与义工一起玩耍、唱歌、跳舞,拉近了彼此间心与心的距离。特需儿童鹏鹏因为年龄小有些怯生生的,小义工悦晨便主动拉起他的小手一起跳指尖舞蹈。现场一位义工介绍,这样的公益融合课程已举办许久,每期都有市民带孩子来当融合义工,有时需要提前“抢”着报名。
周末参加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不少市民的生活方式。厦门市积极推进“互联网+”志愿服务工作,建立与全国互联互通的“志愿厦门”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建成公共场所志愿服务驿站,让市民群众就近就便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如今,“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在厦门蔚然成风。厦门人参与志愿服务、参与城市文明创建的热情,正是这座城市接连摘得文明桂冠广泛的社会基础。
近年,厦门涌现出福建省道德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冯鸿昌,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张涵三兄弟等先进典型。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威廉,30多年来热情地为厦门代言,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这样的变化,离不开这座城市长期的文化滋养。2015年,厦门市开始试点开展集学习教育、文体活动、群众议事、组织孵化于一体的社区书院建设,逐步建立起市级书院总部、区级指导中心和社区书院教学点三级服务管理体系。社区书院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居民群众可以就近就便参加。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社区书院327家,约占全市社区的65%。如今,社区书院成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新阵地、文明创建新平台,并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融合,推动市民素质不断提升,参与爱的奉献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目前,厦门这座400万人口的城市,有注册志愿者超71万人,志愿服务驿站百余个,志愿服务团队4234个,志愿服务项目36108个。近年入选全国“四个100”志愿服务先进典型13个。
“爱厦门”升华为“家国情怀”
日前,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场特殊的捐献签字仪式举行。厦门市第84例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谢辉辉和第85例捐献者薛龙,在厦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陪同下,同时在这里实施采集。
25岁的谢辉辉捐献的造血干细胞,为一名2岁的血液病小女孩带去希望。29岁的薛龙去年就为一名24岁的女患者捐献过造血干细胞,因患者病情出现反复,他又一次为患者捐出了32毫升的淋巴细胞。
感动人心的温暖画面,每天都在厦门的各个角落上演。用实际行动传递无私的爱,为素不相识、身陷困境的人雪中送炭,这样的“厦门之爱”得到了广泛赞誉。
每年4月是厦门市民文明行为示范月,厦门每年都会选择一个主题,吸引市民参与到文明交通、文明出行、文明上网等活动中,倡导做文明有礼的厦门人。
文明习惯的升级,是厦门近些年来关注的重点。文明行为示范月活动中厦门先后推出“无饮食车厢”“轻语车厢”“畅行车厢”等文明乘车活动,并持续开展“文明礼让,从我做起”礼让斑马线活动。经交警部门抽样统计,厦门公交车礼让斑马线规范率达99%以上,出租车、私家车礼让率达90%以上。礼让斑马线成为厦门一道新的城市文明风景线。
“厦门市民爱厦门”,成为市民朴素的文化认同,也是厦门创建文明城市的一大优势。这得益于长期来厦门市倡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当地精心设计活动、项目,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市民“认同”向“践行”迈进,从市民“价值遵循”向“生活习惯”转变。
厦门市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精准搭建各种便于市民参与的平台,找到了激发市民积极性的“共振点”,把“爱厦门”朴素情感转化升华为“爱社会”“爱国家”,让大爱变得时时可为,随处可见。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30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