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守门人”
——记重症医学科里的守护与传承
无声的感恩
“感谢你们尽职尽责的治疗与关怀,让16岁的孩子重新回到生命的轨迹,我内心充满无尽的感激……”
每天,和平医院重症医学科都会收到无数类似的感谢信,这些感谢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流淌着家属最真挚的感恩和最真诚的谢意。正是在重症医学科团队的齐心协力下,一个个病危的病人才被从死神的边缘抢救回来,一个个家庭才得以重获希望。
这封感谢信,是一位父亲含泪写下的。他的孩子年仅16岁,却身患重病,在重症医学科无私奉献的护士、医生们的精心治疗与不离不弃的陪伴下,孩子终于战胜了死亡的威胁,重新踏上了生命之路。
这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小男孩,于2023年7月25日凌晨入住和平医院内分泌科,初步诊断为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鉴于糖尿病性高渗高血糖状态,患者病情危重,经ICU会诊后,于02:40转入重症医学科,立即进行紧急抢救治疗。同时,于上午10:00请全院多学科会诊协助诊治。到了7月28日,患者病情有所改善,血压基本恢复正常。于7月30日,患者意识逐渐清晰,生命体征稳定,复查各项化验指标基本正常。8月1日,成功拔除气管改为面罩吸氧51/min,8月4日顺利转入内分泌科。
孩子的妈妈哽咽着说:“正是因为医护人员的精湛技术和仁爱之心,才能让我们家儿子安全转入普通病房。”这一刻,孩子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庆幸能遇到这么优秀的医生团队,让他得以重获新生,能够更好地见证世界的繁华和美丽。
面对少年父母的感谢,重症学科医护人员淡然地说道:“我们绝不说一套做一套,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将病人当作亲人对待。我们秉持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信念,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立志做党的好儿女,也立志做人民的好医生。”
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不仅说到了,而且也做到了。病床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双手颤抖着表达感激之情:“你们真的太不容易了,我非常感谢你们。等我能够走路了,一定会带上我的儿子一起来再次感谢你们!”平实的话语中表达着最纯粹真挚的谢意。
这位刘老太因为突发意识丧失持续五个小时,于7月21日急诊入院,随后由于“心源性休克、肺栓塞”等病情严重,在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由于患者出现少尿情况,于7月24日开始进行间断性床旁血滤治疗。7月27日,医务科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确定了治疗方案。到7月31日,患者病情稳定,呼吸自主平稳,整体状况向好的方向发展。
医护人员安抚着老太太道:“我们是专门为您提供护理的,不要激动。这里的医生和护士就像您的亲人一样,我们会一直陪伴着您。”老太太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只能更加紧紧地握着医护人员的双手。
医护人员的淡定中透露出对职业使命的坚守,对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理念的高度认同。他们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患者和家属的关心和关怀,这一种亲情般的坚守使得患者和家属们倍感温暖,在重症医学科得到了更多的安慰和信任。
重症医学科成为了家庭的守护者,他们以技术精湛、悉心呵护和夜以继日地辛勤付出,回报了患者家属的信任和期盼。正是因为他们在病床前如此伟大而真实的付出,一封封感谢信汇聚成了一面面闪耀的锦旗,悬挂在和平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走廊上。这些锦旗见证了一个个奇迹的诞生,也见证了生命的宝贵和家庭的幸福。他们是家人,是亲人,是令人信赖的医疗后盾。
无私的奉献
“钟南山说:‘学医可能是偶然,但既然选择了,就要用一生去热爱。'既然选择了,就要对得起这份职业。”这是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士张志琴时常鼓励自己的话。参加工作14年以来,她始终坚守在护理工作的第一线。
刚开始工作时,由于没有熟练地给病人扎针,张志琴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患者的嫌弃,甚至受到辱骂。多少次,她都默默地擦干自己的眼泪。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她逐渐提高了技术水平,变得得心应手,同时也赢得了患者和家属们的信任和尊重。
每当她看到一个个奄奄一息的患者被抢救回来,内心充满着无法言喻的喜悦。当患者们恢复健康,转移到普通病房时,张志琴为他们的康复而祝福。她深刻地感受到护理工作的意义,这是医护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为重症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为医院带来了光明的未来。
即使有千般繁琐万般艰难,即使忙到没时间上厕所,即使累到双腿麻木,她仍在倾心呵护着每一位患者。她用行动诠释了钟南山所说的:“学医可能是偶然,但既然选择了,就要用一生去热爱。”
“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遭遇到病魔的侵扰,面对这些不幸者,我总是希望用无尽的爱心呵护他们,为他们营造一个个爱的港湾,使他们能够勇敢的站出来,同时也为‘护士'这平凡而崇高的职业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青春。”
2013年4月参加工作到现在,屈娟一直坚守在重症医学科。在这里,由开始的不适应、恐惧到现在爱上了这个神圣的科室,爱上重症医学科里不断奉献的五十六名同事。在这十年里,她收获了很多。
她经常告诫自己要始终保持好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精神,不去计较个人得失,保持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科室里传承下来的互帮互助的风气,一直在指引她这么做,她也愿意这么一直做下去。
由于病房的封闭特性,她深知病人家属所经历的痛苦和困难。她和同事们会主动与家属沟通,以减轻他们的焦虑并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疲劳,她总是面带微笑,用温暖的双手和纯洁善良的心灵,抚慰和拯救每一个垂危的生命,减轻无数患者身心上的痛苦和忧伤。她将继续做一个温暖的护士,怀揣着神圣的使命在这条道路上前行。
无条件跟党走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这所曾经的“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历经光荣的历史,秉承红色基因。为了追寻先辈的光辉岁月,继承他们的足迹,新一代和平人弘扬白求恩精神,以老院长何穆为榜样,秉持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和平医院的岗位上砥砺前行。
为适应现代护理的发展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重症医学科的护士们积极进修学习。在2022年,她们前往北京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学习,获得了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合格证书。这次学习使她们磨砺了自己的护理理念和技能,以便给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护理服务。
重症患者往往无法自主表达需求,这对护士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常常需要去猜测患者到底是哪里不舒服,是口渴了,还是有痰需要清理,亦或者是想上厕所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护士们发明了一种名为“非语言标识”的小工具——圆盘。
这个圆盘类似一个带有指针的钟表盘,上面绘制有各种患者可能的需求。当患者有需求时,他们可以用指针准确地指向相应的标识,从而让护士们能够精准地理解他们的需要并提供帮助。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创新在温暖了患者敏感的心灵的同时,也减轻了护士们沉重的负担。
这个小创新背后,蕴藏着护士们对重症患者关注和关爱的真诚,他们用心体察患者的需求,想尽办法提供最好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蕴含着护士们对患者健康和幸福的坚定承诺,他们用这种创新的方式,让重症患者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他们始终有一群关心和支持他们的人。
前不久,山西省卫健委发文确定了8个专科为2023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其中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入选,标志着该院重症医学科跨入国家一流临床专科行列,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他们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重点专科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在区域范围内建立重症医学诊疗、教学一体化网络,推进基层重症防治与能力建设,提升区域内疑难危重疾病的诊疗水平,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重症医学科郑重承诺:果断剔除腐败现象,轻装上阵,改变工作作风,迅速向前迈进,进行自我革命、自我革新、自我改善,让和平医院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他们秉承着新时期和平精神,致力于给予病人人文关怀,视病人为亲人,视同事为家人,视同学为骨肉。用最少的费用治疗最严重的疾病,用最简单的方法改善最严重的疾病,用最短的时间治愈最重症患者。他们坚守医院的公益性质,严格控制用药的合理性,拒绝过度医疗,专注于提高业务能力和诊疗技术,让人民群众感到安心和放心。
在重症医学科,所有医生和护士用自己勇敢的行动守护着生命的尊严,坚守着“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每一次的救治都是对生命的承诺,每一次的微笑都是对希望的传递。他们将用奉献与担当,做好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守门人”,不断演绎英雄的篇章!
作者韩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