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北科学子三下乡:科技赋能医药产业,助力守正创新传承

2023-07-28 16:21:13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众视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023年7月27日期间北京科技大学“文启宁咏”社会实践队前往吴忠市中医药非遗展示馆,在那里有幸采访到了陈氏中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堃和陈人欣先生。

image.png

悉知医药流脉,领悟中医真谛

队员们首先耐心倾听陈人欣先生讲解中医药发展历史和相关杰出人物。在远古时期,祖先们通过对动植物的观察,发现了它们独特的治疗效果,这为中医药奠定了基础。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医药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扁鹊总结出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奠定了中医诊断的基础。李时珍经过数十年的辛勤采集,编撰出了《本草纲目》,使中药学知识更加系统化。张仲景根据临床经验,创作了《伤寒杂病论》,建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可以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宝库。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中医药工作者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丰富这一宝库的内容,使中医药光芒传承。只有将中医药发扬光大,才算不负历史所托,不负前人辛勤耕耘。

image.png

解读药用本草,悟万物共生

其次陈氏中医第四代传承人陈堃先生向队员展示中医药常见的原材料以及相关做法。中医药的原材料种类非常多且部分材料药用价值巨大。在之前阶段很多动物原材料都是直接从猎杀方式直接获得的。但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种方法也逐渐的被大家所抛弃并逐渐的从其他方式获取来保护动物尊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介绍相关做法的时候,队员亲手处理药材,感受中医药独特魅力。万物互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医药讲究朴实无华,顺应自然继承这种理念,发扬光大。利用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中医药的智慧与仁爱传承下去。

image.png

科技赋能医药业,创新传承医道

然后科技赋能了文化产业的传承创新。陈氏中医通过运用VR等前沿技术,与当代年轻人进行有效的文化共鸣,将中医药的精髓传承下去。队员们戴上VR眼镜,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他们可以亲身体验采药的乐趣,运用手柄采摘珍贵的中药材。药材的名称、功效等信息会在采摘过程中浮现出来。队员们不仅领略到采药的乐趣,也对中药知识有了直观的了解。这种与时俱进地传承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年轻人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有了VR和其他高科技的介入,原本较为枯燥的中医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科技为更好地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可能。

陈氏中医坚持本心,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中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既保持了医典的本真精髓,又进行了富有创新的传承方式改革。这使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标志着中华文化与高科技实现了完美的融合。既保持了医学文化的根基,又拥抱了科技进步的可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医药依然可以站稳脚跟,并发扬光大。这是一次令人振奋的成功尝试,也将鼓舞更多传统文化行业进行科技创新,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image.png

洞彻医药现状,担当弘扬文化使命

最后队员针对中西医差异以及传承做法对陈氏中医传承人陈堃先生进行采访。陈堃先生认为:中医是先人总结临床经验得出的医学体系,西医则是近现代不断科学验证而建立的医学体系。两者虽源流和方法不同,但都以提高健康水平、服务人民为宗旨。正如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的两条不同路径,两种医学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造福人类。不能简单地将其对立或评判高下。与此同时,陈先生也提醒人们注意到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困境。中国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遗产,但真正开发利用的只占极小比例。中医药市场中,海外市场规模已达93%,国内只占7%。不少中医药文化更是被国外先行申请注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现状令人担忧。如果不重视传承和创新,不增强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这些古老的医学智慧有失传的可能,也难以在世界范围发挥更大作用。为此陈先生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医药发展传承和弘扬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陈堃先生的见解让人深思。中西医虽有差异但本质一致,中医传承创新事关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以中医药之力赢得国际尊重。这不仅关乎医药事业,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之路。

image.png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特别提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并且社会要加强对于中医药学的重视,让中医药学不被时代所遗忘。

[责任编辑:辛文]

相关内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