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妙笔绘山乡
——刘宗迪与兴果村的文化情缘
文:刘吉长 李征祥
(2024年 8月)
一个充满传奇的山乡村落,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书家,两个看似互不关联的元素混搭,能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呢?带着仰慕与欣奇,我走进了安化县平口镇兴果村,探寻书法家刘宗迪与兴果村的文化情缘。
一位书法家的乡土情缘
兴果村位于平口镇以西,资江河北岸,距镇区约十公里车程。这里资水坐怀,雪峰倚背,携山水之灵秀,满目生机;这里有与舍为邻,如同神灵守护的千年古樟;这里有沉封江底,号称资江第一险滩——洛滩的趣事奇闻。特殊的地理坐标,天然的资源禀赋,奠定了兴果村的美丽与传奇。
2021年, 乡村振兴的东风吹进了兴果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乡村寨,因为一个文化人的到来而悄然改变。这种变化是量的积累,是质的飞跃,由表及里,让山乡沸腾。他——就是书法家刘宗迪。
刘宗迪,安化县卫健局干部。山里人与生俱来的朴实秉性,军旅生涯铸就的硬汉柔情,注定了他与农村、农民有着不解之缘。早在2015年,县里下派干部入村,蹲点精准扶贫,他主动请缨,在烟溪农村一待就是五个年头。2019年下半年抽调回局里,屁股未坐热又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他临危受命,挑起了应急防疫的重担。使命在肩,坚守一线,一干就是两年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节奏累坏了身体,却无法折服他刚强的意志。2021年5月,他从病床上爬起来,马不停蹄,又奔赴新的岗位,受命担任兴果村驻村第一书记。
兴果村远离县城,交通不便。之前平口没通高速,乘水路去县城要大半天时间,走陆路要绕经临县的溆浦地界,车程也不少于三个小时。山路崎岖,雨雪路滑,常有安全隐患。对于年过五旬,习惯了县机关按部就班的老同志来说,戍边支农,无论对自己、对家庭都是挑战。初临兴果的所见所闻,更让人心生凉意。狭窄的通村公路沿河曲折蜿蜒,十几公里的村级公路弯多颠簸,要走半个钟头,两车相遇要格外小心才能通过。村里住房老旧,村民外出务工,人去楼空,杂草丛生,近乎荒凉落寞。除了水果一枝独秀,村里没有其他产业,老百姓的钱袋子并不殷实。
开弓没有回头箭,军人出身的刘宗迪从不言弃,在他的字典里没有“退堂鼓”三个字。调整心态,他全力投入工作。用双脚丈量大地,足迹遍布兴果村的每个角落;上山看林果,实地采集第一手资料;入户拉家常,近距离倾听果农的心声;与镇、村领导广泛接触,探索兴果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他着手描绘兴果村的发展蓝图。 乡村振兴是中央的大命题。如何依托资源优势,做好特色文章,刘宗迪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这就是乡村振兴的兴果篇章:文化领航,产业兴村。
除了官方身份,刘宗迪还是一位妥妥的文化人、书法家。说到书法,其称家论道绝非浪得虚名,扎实的功底,独特的书风,堪称当今书坛实力派大咖。从中书协会员到省书协理事,从益阳市书协主席团委员到县书协常务副主席、书画院副院长,他头顶多项桂冠。同事们开玩笑说,刘大师头上绽放着智慧的光芒,除了没头发,挂满了荣誉和头衔。他的行书、草书作品多次入围全国及省市各大书展,墨宝遍布大江南北,粉丝桃李满天下。
用文化元素点亮山乡
文化人的独特视角在于发现美、挖掘美,并让美丽得以延展和升华。在刘宗迪看来,兴果村的美源于生态,美在自然,重在挖掘。在他的主导下,兴果村陆续推出了以文化元素为主题的篇章,淳朴多元的乡村故事,独具特色的楹联文化,还有传统与时尚共生的美丽屋场。
兴果村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千年古樟是这个古老村寨的一部编年史,它见证了雪峰山的千秋不老,见证了资水河的世代变迁。相传这棵存世六百余年的香樟树,为明洪武年间杨公所植,旨在为来往船只过滩越险提供安全警示。历经数百年雨打风吹,它巨大的身躯依然挺拔,与岁月同歌,生生不息。如长老守望故土,似神灵护佑梓民。它是游子远行的依恋,它是船只过往的航标。无论寒来暑往,它用宽大臂膀遮风避雨,它以枝繁叶茂播撒清凉。
担水码头的故事承载了兴果人久远的记忆。昔日的码头硬化成水泥路,沿堤岸通向资江深处,无论河水涨落都能露出码头的踪迹。路口建了标志牌、凉亭,由刘宗迪老师亲笔题写的“担水码头”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大师手笔,大家风范。闲暇时,村民们喜欢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信步码头,凉亭小憩,闲看资江西来东往,远观雪峰日落月升。这里是游子回乡的打卡点,无论身在何方,担水码头总能勾起往事的回味。忘不了临河戏水的童真快乐,忘不了夏日黄昏的袅袅炊烟。对慕名而来的他乡客人来说,这里是兴果村特殊的标签,承载着兴果人的昨日与今天。
这里有天下第一滩的美丽传说。“洛滩人不种田,只靠放滩和拉纤”,民谣道出了洛滩人靠滩吃滩,以滩搏命,无惧艰险的顽强品性。与此同时,兴果村还陆续推出了龙船山、十八罗汉拜观音、思源水井、百佳水井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微景点。以故事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兴果村通过挖掘、包装、讲述乡村故事,给这个沉寂的山村注入了活力。
传统的楹联文化在这里发扬光大。兴果人对楹联文化的热爱由来久远,深入人心。从原始的过年贴春联到办喜事贴对联,从瑞雪兆丰年到银屏观世界,形式和内容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2021年,一场别开生面的征文活动在这里铺笺挥毫,征集对联作品一千余幅。一个行政村面向全国征文,堪称文坛盛事。通过层层筛选,评选出精品佳作一百余幅。获奖楹联诚邀当地书法名家题写,制作成木制对联分户悬挂,装点门户。一幅幅做工精致的对联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表达了兴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自各地的文人墨客纷纷造访兴果村,题联泼墨。县文联打破常规,将 2023年度年会定在这里召开,艺术家们亲临兴果,现场挥毫。有关兴果村的文章报道陆续见诸媒体。一时间,兴果村的天空弥漫着文风雅韵,水果公园瀚墨飘香。与此同时,他们接连打出组合拳,出版了书册《沸腾的乡村》,创作了歌曲《好想去兴果村》,拍摄了宣传片,注册了公众号。文化领航,兴果村张开了翅膀。
美丽屋场是兴果村量身打造的又一张文化名片。走进美丽屋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栋栋民宅,错落有致,水泥路户户连通。有年代感的木板房,早前的红砖屋,与现代小洋楼同框入镜。古朴与时尚在这里和谐共生,宛如古铮与钢琴合鸣,奏出优美的旋律。屋场边的菜园地狭小却打理精致,用红砖或竹篱笆隔开,给房屋前的禾场留出了宽敞空间。路边围墙或泥土裸露坡面,用建材简单修饰,冠以标语绘画点缀,内容紧扣主题,满眼都是乡村的味道。
陆婆婆是美丽屋场的一户主人。两个儿子,两栋木房,屋屋相连,共处和睦,家里的木板屋少说也有半个世纪。老人年逾八旬,性格开朗,身体健硕,本性勤劳,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她偶尔上山劳作,帮儿子打点农活。家里的桌椅板凳老旧却并不零乱。农村人保留了烧柴做饭的习惯,偏房外用于生火的木柴堆满整个墙面,码放整齐,陈色老旧,满满的农家烟火气,足见主人持家有道。每每有人来屋场参观,她总是笑脸相迎,拿出自家的蜂蜜泡茶招待客人。一杯清茶,几丝甜蜜,尽显山里人的淳朴客道。陆婆婆是老一代兴果人的缩影,她的勤劳朴实与热情,为美丽屋场平添秀色。
文化领航助推产业兴村
胡永红是水果大户,是产业致富的带头人。说到水果那点事,他难掩心中的喜悦。他种水果几十年,懂技术,有经验,有客户资源。山上山下,房前屋后,他栽满了果树,琳琅满目,是名副其实的“百果园”。柑橘、柰李、脐橙、葡萄,不仅品种多样化,且四季鲜果香。柑橘早熟有宫川、南丰蜜橘,迟熟有尾张、阳光一号;脐橙冬季有冰糖柑、哈姆林、克脐,夏季有五月红,等等。水果成为兴果村的主打产业,源于这里的自然环境。这里日照充足,雨水丰沛,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小气候,为优质小水果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这里的水果素以品质闻名,20 世纪 90 年代,丛阳柑橘入围北京亚运会指定水果,堪称水果界的金字招牌。近年来,经过系列文化与社会活动力推,丛阳水果更是声名远播,俨然“皇帝女儿不愁嫁”,每每供不应求,甚至一果难求。
民宿生态游在这里悄然兴起。问水亲山,听乡村故事;摘蔬采果,品土味民风。网络时代加速了社会大融合,乡里人奔城里去,城里人到乡下来。越来越多的朋友慕名来兴果村,感受这里的山乡美丽,品味四季果香,听闻那浪漫悠情的山村故事。乡村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模式在这里悄然兴起。民宿、餐饮、垂钓、休闲等,正在规划建设,一批具备条件的民宿、餐饮开门迎客。刘宗迪说,文化领航,产业兴村,是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兴果篇章。落到实处就是用文化元素扮美乡村,筑巢引凤。让更多的外地朋友进得来、留得住,让更多的兴果人回乡创业,发家致富。我们有理由相信,兴果村的民宿经济如同裴声在外的丛阳水果,将成为兴果村未来可期的又一张名片。
文化人的那点小心思
一个年过五旬的老同志,本可以赋闲机关过清闲日子,刘宗迪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来兴果村?谈到这个问题时,宗迪老师道出了他的小心思。他说,艺术源于生活,大自然能给予他还多的创作灵感。
对艺术的孜孜追求,是他毕生的梦想,笔耕不辍才会越走越高。毋庸讳言,宗迪老师今天的成就是墨水、汗水与心血浇灌的结晶。从部队到地方,从军人到干部,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再忙也从未放下过手中的那支笔。兴果村的山水空灵有如肥沃的艺术土壤,给了他更多的创作灵感。走进兴果村,到处可见刘老师的书法佳作。村里的宣传栏,路口的广告牌,担水码头碑题大字,思源水井撰写赋文,每一件都堪称精美的艺术作品。鼓励村民办民宿,他亲自题写牌匾,用文化元素装点门脸。每逢春节是最忙碌的时节,把笔墨放在车上,走到哪写到哪,免费为村民送福送喜送春联。因笔结缘,以书会友,艺术拉近了距离,他在兴果村有了更多朋友,老百姓从不把他当外人。
妙笔丹青歌盛世,雄心壮志写春秋。“人生五十不为翁,正当红日挂长空”。对刘宗迪而言,兴果村是他人生巅峰的驿站,是文化浇铸的情缘,是匠心雕琢的孤品。对兴果村而言,课以文化特色的乡村振兴,是传统产业的转型与蜕变,是面向未来的诗和远方。今天的兴果村在变与不变中找寻自己的坐标,变的是模式,是格局,不变的是码头旧事,是古樟乡愁,还有,这听不厌、讲不完的乡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