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编审昌沧最新作品集《武缘》之《赛事评述》
武乡泉州行
——观华夏南少林武术赛事有感
初冬,我来到了著名侨乡、全国武术之乡的福建泉州。孤陋寡闻的我,发现了这儿还是明代抗倭英雄、伟大的军事家、武术家俞大猷(公元1503—1580年)的故乡。令我对这片哺育英雄的热土、英雄的后代和乡亲们肃然起敬。
我是来参加2008南少林华夏武术套路、散打王争霸赛的。这是一次人气旺盛、极富乡土气息的大赛,我从中看到了中国武术极大的希望,民间武术活动竟如此炽热!
赛事是由一个泉州市惠安县普通渔民的儿子肖飞武发起的。这是一位“武痴”,年近40,也不成家。他认为“事业不成,何以家为”。他的特点,我曾归纳为“三有限——经济实力有限,竞赛经验有限,人际关系有限”“两无限——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武术的由衷热爱无限,对武术事业发展的执着追求无限”。用他的话说:“这都是从小以海为生所铸就的,是我几位习武师傅培育的。我能办上这样大的活动,是有关领导谆谆教诲、大力扶持的。是哥儿们出好点子和热心帮助的。”我听他说了来龙去脉后,补充了两句:“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勇而有谋,乃成大业。”
(一)
这是第二届,而且是一届比一届红火。两年前,第一届参赛的运动员还不到300人,本届已达到600余人。除本省的运动员外,还有北京、黑龙江、辽宁、陕西、山东、江苏、湖南、江西,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十余省、区、市的运动员。从他们的职业看,虽不敢说“三百六十行”都有,反正不老少,还有些家庭主妇呢;从他们年龄看,从7岁的垂髫儿童,到83岁的耄耋老人,人说“四世同堂”,一点不为过;从经济看,这次赛事,虽然收费较低廉,可他们来一趟,真不容易啊!每人都得花上几千、有的竟上万元。
上届是在惠安县举行的,这次挪到了泉州市。这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仅泉州市武术协会主席蔡金星就上了三趟省城。当省武术院院长、省武协常务副会长林文贤得知详情后,就全力以赴地促成他。他对我说:“只要对武术事业发展有利的事,即或是‘小人物’发起的,我也要一心一意地支持他!”著名武术家、国家级武术教练曾乃梁也是一心扶持这个活动的。如远在边陲的黑龙江绥芬河市武协的马俊恩师徒,以及中国香港叶守珍武术学会会员们都是听曾师父召唤而来的。
人们常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次裁判队伍的组成,也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精神。裁判人员大都由省武协统一调遣。他们素质高,作风严谨,且有武术专家林荫生(福建警察学院副院长、教授)、郑旭旭(集美大学教务处长、教授)、胡金焕(福建师大教授)和曾乃梁等分别担任正副总裁判长和正副仲裁主任把关,就确保了大赛的质量和安全。
(二)
赛场秩序紧张热烈,分3块场地进行,最为激烈的还是散打比赛。负责这个赛事的总裁判是郑旭旭,几次想听听他对这种形式的民间武术赛事有什么看法,只因他精神高度集中、紧盯着赛场,我不忍分散他的精力。于是我分别找了从事大半辈子武术领导工作的张山,著名影星、武术家于海以及林荫生、胡金焕、曾乃梁等。他们一致肯定:这种活动很好,我们应大力提倡,多方扶植。它为武术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好平台。因它清规戒律少,又贴近基层生活,从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这对我国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十分有益。只可惜有个别领导还认识不到这一点,对民间武术活动仍然采取管、卡、压和高收费的错误做法。
我还就此问题,走访了中国香港武术学会主席叶守珍和中国台湾竞技武术协会秘书长谢清华。他们也一致称赞这个活动好!他们率队带来了30多名运动员,个个摩拳擦掌,精神抖擞。谢清华先生还表示,血浓于水,随着两岸三通的大好形势,他们预备明年在我国台湾地区先举办海峡两岸太极拳交流大会。取得经验后,再举办综合性的。为便于实施,我建议这类活动最好与两岸旅游部门协作,既简捷、又互动双赢。他非常赞同。
对这次赛事如何评价,临结束时,我请教了林荫生。作为总裁判长,他概括为两句话:“运动员,认真投入;裁判员,严肃公正;平安正常,皆大欢喜。”我看到福建石狮市自然门武术学校少年饶建的器械比赛,他的确认真投入。他的器械就是一把锄头。在演练中,他既竭力表现自己的劲力,又体现了一定的武术功底,也展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当他演练劳动艰辛,腰酸背痛,一粒汗珠子甩八瓣时,我不由得激动地默诵开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寓教于乐,令人大开眼界。这实际也体现出中华武术的另一种魅力!
(三)
我曾做过统计,我国从事武术的专业运动员,全国也不超过500名。国际武联发展为100多个会员国,其实专业从事武术的运动员,到底有多少,也不好妄加揣测。大概也不算多,且多在华人圈子里。可海内外热爱武术的人们,何止亿万。这就昭示我们:武术发展要多条腿走路,扶持民间这条腿尤为重要。有人对武术未进入奥运会,感到非常遗憾,甚至“如丧考妣”。我看大可不必。其实武术的内涵,大大地超出了奥林匹克的范畴。我国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十几位国学专家有个共同的认识:“中国有‘三大国宝’,就是‘汉字、中医、武术’。”我认为他们的这个认识是非常准确、到位的。因武术是一种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体育。强身健体,这只是它的众多功能之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全面继承和弘扬武术。过去,曾称它为“国术”,是很有道理的。
我曾写专文,论及于此。要想真正全面继承武术,必须把它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来对待,应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像语文、数学、外语一样列进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慎重地开课、传授、考核。武术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精神。它能振奋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砥砺意志品格、崇尚伦理道德、磨炼思想修养,以及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这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当今的核心问题在上面的有关领导,主要是领导的思想问题。邓小平同志曾题词:“太极拳好!”影响就是深远。如果我们现今主要领导们,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上振臂高呼:大家要来关心武术事业的发展。且首先做出榜样,演练一套太极拳。进而在人大会上立个法,把中华武术作为一种国宝,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主要课程之中,并建议在国外创建的孔子学院也将其纳入。可以预见,经过十年八年,在国内,人们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身体素质,肯定将大为改观;在国外,亦将受到良好的影响。我曾为我国京剧庆幸:有了李瑞环同志的不遗余力,从地方到中央的竭力提倡,救活了一个伟大的剧种。有人提出:“京剧进入学校”,我认为这个主意不坏,这就更坚定我主张的武术应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呼吁了。可能有人不了解情况地说:武术不是老早就进入了学校吗?那只是一种形式,作为诸多的体育课程之一,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功夫能练得出来吗?能成为什么气候吗?我有亲身体验,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念了三年高中,一周一节(45分钟)的“国术”课,临毕业时啥也不是,连一套少林拳都打不下来!近期,据与有关领导单位在学校抽样调查:武术课流于形式,十之八九,有名无实。
咱们不是提倡“以人为本”吗?武术既然是个国宝,在民间又蕴藏着如此之大的积极性,怎么就落实不了呢?困难肯定是有的,但难道比愚公移山还困难吗?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和实践到哪儿去了?
(四)
本文似乎扯远了一些。
这次赛场呈现出的另一景象,也说明武术的魅力是巨大的。
大会从北京、山东请来了5位嘉宾,其中有于海同志。他在风靡海内外的《少林寺》电影中扮演了李连杰的师父,给广大武术爱好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影响了几代人。当我们来到一大寺庙参观时,让众多的武术“粉丝”发现了,一拥而上,纷纷要求和老于合影、签名。有意思的是寺内方丈也出来了,与他施礼,并与他攀上了“山东老乡”,“老乡见老乡,热泪腮边淌”。站在一旁的小沙弥也以羡慕的目光紧瞅着师父。想不到武术“粉丝”在僧人中也大有人在。
令人动容的是,在发奖前的片刻休息时,运动员们发现了老于坐在主席台上,一位参赛运动员脱下了运动服就去请他签名。另一位不顾观展地翻过栏杆到了主席台。有些小运动员上不去,在栏杆下边急得直乱蹦。热心的老爷子和阿姨们,见此情景,就把他们一个个举过头顶,送上了栏杆。这一发不可收拾,老于身边就挤满了人,随后又排上了长龙。因他有只手臂曾受过伤,写着写着,手疼得发抖,又不好扫了大伙的兴,只得坚持着。有个小机灵鬼,从别人腋下钻到老于身边,一张又一张的胸卡递送过去,仅他一人就赚了十几个签名。
我笑着问:“你胸卡怎么这么多?”
他弯着脑袋,调皮地说:“这都是受师哥、师姐们的重托!如完不成任务,他们还不打我的屁股!”
我真有点心疼老于,于是我对一个排在末位的“于粉丝”说:“我给他代签行吧?”可人家摇头笑了,我也没有闲着,三天内我站着写了八个半小时的书法,竟造了半刀宣纸。大伙说“谢谢老爷子。”我说“谢谢小兄弟,在你们的抬举下,给了我这个练字、露头的好机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们武林中人,不仅擅长拳脚,也热爱文化艺术嘛! (作者昌沧于2008年11月24日改定)
【昌沧简介】
我国著名编审;《中华武术》杂志创办者、首任主编;荣获“武林终身成就奖”;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贡献”(新闻出版)津贴;多次被总社及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中组部为表彰其老有所为,特授予昌老“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再次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荣获国家文化建委授予的“国家文化建设奖”及“国家文化建设贡献人物”称号。新出版了《武缘》《文苑》两本作品集。(项五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