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甲秀楼也曲径幽 绿杨夹水荡渔舟

2021-08-17 17:31:29    来源:聚焦中国    访问:    

“五里,有溪自西谷来,东注入南大溪,有石梁跨其上,曰太子桥。此桥因建文帝得名,然何以太子云也?桥下水涌流两岸石间,冲突甚急,南来大溪所不及也。”这段《徐霞客游记》中的西谷来之溪,指南明河的支流- - -小车河;南大溪,指南明河。

17302119507961917_5.jpg

贵阳市母亲河- - -南明河,发源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林卡乡白泥田,属长江水系、乌江支流,是自西南向东北流经贵阳市区最大的一条河流。南明河为什么叫南明河呢?甲秀楼长联下联有提到南明河其实一开始叫牛渚河,“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清朝统一江山后,为了让人们消除反清复明的念头,记住这个历史的教训,达到威慑天下的效果,将牛渚河更名为南明河。现今南明河畔林木青青、绿意盎然,游人如织、笑语阵阵......

在母亲河上,有一栋贵阳地标性建筑的楼---甲秀楼。甲秀楼屹立于南明河中的鳌矶石上,所谓的鳌矶石,就是一块大石头,其形状如鳌,故称鳌矶石,估计有独占鳌头的意思。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它是贵阳市的市徽和标志。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公元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倡导修建者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明清时期甲秀楼便是文人骚客聚集之处,高人雅士题咏甚多,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17303013387112246_5.jpg

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紧邻甲秀楼的是南明河南岸的翠微园。拾阶而上,可以看到园子里修篁翠竹,水廊环流,假山楼阁,树绿花红。有《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记此景:“岩寺藏春长不夏,江花映日艳于桃。山阴入户川光暮,林影浮空暑气高。树老岂能知岁月,溪清真可鉴秋毫。但逢佳境须行乐,墨遗风霜著鬓毛。”走进大门,入目的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明代时期所留下的横梁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里面,梁上的“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还清晰可见。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面山楼,半面水楼”,显得颇有诗意。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

17304021437135410_5.jpg

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墨宝无数,如:“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遥忆往昔甲科秀,烟波浩渺荡轻舟。古今多少英雄事,摇曳丝柳随水流。”“独占鳌矶撑天宇,南明河上浮玉桥。翠微远眺碧亭高,不见玉人来吹箫!” 南明河不仅仅出现在徐霞客的笔下,明宣德以后,本地人文蔚起,科名之士崭露头角,弄文舞笔的骚人墨客和研经习史的学者增多,而首位诗人、“贵州文教鼻祖”王训的出现,标志着南明河文学的诞生。王训的《南庵》一诗中“深院落花无客扫,空门掩月有谁敲”,描绘了南明河畔翠微园500多年前的风貌与情韵,令人悠然神往......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赵艳玲


[责任编辑:李慧芳]

相关内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