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6点50分,神木北运用车间的工长闫震像往常一样,闫震早早来到单位,手里的塑料袋中,装着棉衣,北方的冬季,站台上的灯塔早早亮了起来,他消瘦的身影,很快与夜色融于一体。全副武装的检车员们,左手提灯,右手拿锤,肩上背着黑色的背包,腰间的口袋上,还别着一个对讲机。人员以小组为单位站成一排,灯光排成一条条直线。在简单的报数、说明检修重点和注意事项后,各小组一字排开,首尾相接,列队前往检修现场。接下来的工作,是以35分钟为单位计算的。刚刚放下背包,未来得及喘口气的检车员们,便陆续走出待检室,正式开始了为期12小时的战斗。
图:马志强
“三组14道准备接车!”闫震在对讲机里喊着。随后也迅速动身,与组员一起,逐一对线路进行安全防护,联系转线。此时的对讲机,如同蜂巢一般,交接班、检查工具、报送数据、检修安排……而他,总是能在嘈杂的声音中,听得出自己组员的声音,安排布置好每一项工作。闫震说,列检作业,安全为天。一站到这片石咋上,就要时刻想着全组职工的安全,还要保证检修列车的质量,保障运输安全。
两行刚轨边,检车员一左一右,并行站在线路两侧,灯光超前,眼睛紧盯着列车进站的方向,最北端接车的职工袁世兴首先发现列车的踪迹,发出列车进站警示。列车进站虽然在降速,零下18度的寒风迎面吹到脸上,如刀割般难受。闫震像其他组员一般,45度蹲在石咋上,眼睛随着灯光的照射,看着行驶中的车辆状态,嘴里却默念着“58、59、60……”
由于检修线路刚完成填充,大块的石咋到处都是,轨枕与车辆底部本已狭小的空间,再次被压缩。他蹲下已经无法探到轴承底部,他不得已跪在石咋上,右手拿着点温计,塞到轴承背风处,紧接着,列车首位传来手势信号,灯光在夜色中画出圆圈,随着机械的转动声,电动脱轨器的脱舌轻轻落在钢轨上。
真正的战斗,在此时方才打响。“35分钟”进入争分夺秒的状态。一列车66辆,7名职工每两人一组,每组需要检修19辆。职工如同爬行般,在大块的石咋上移动着,钻入半米高的车底下方,灯光所及之处,铁锈污渍斑斑,但职工贾雷还是凭借着丰富的检修经验,发现了一处15毫米长的裂纹。
作为工长,闫震总是忙得不可开交,跑来跑去鉴定故障、更换配件、上报扣车,在制动阀的安定、感度试验完成后,脱轨器在手信号传递中落下,本列车检修时间刚好35分钟。
此时已是晚上9点多,冷风吹在脸上,让人瑟瑟发抖,而后备,却早已湿透。闫震和他的战友们,没有来得及休息,又转线到另一线路,准备开始下一个“35分钟”。
漆黑的寒夜里,口号依然响亮,队伍依然整齐,钢轨也有力的向着更远的方向延伸着。(张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