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穿越”千年,“又见大唐”风物

2019-12-06 17:23:31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访问:    

原标题:“穿越”千年,“又见大唐”风物

“今年是公元2019年。假如我们穿越回1400年前,当时,唐王朝刚刚过完一周年‘生日’,我们应该能碰到20岁的李世民,完全可以跟他交个朋友,然后偷偷告诉他,你以后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皇帝;假如我们穿越回1300年前,那时正值开元盛世,十几岁的李白正在老家四川读书,我们完全可以翻越蜀道去找他,跟他说,来的时候我构思了一首诗不错喔,你听听——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近日,系列节目《又见大唐》在辽宁卫视播出。这档轻松亲切又不失浓郁文化气息的节目,不仅开创了特色展览与电视节目相结合的模式,也为向普通观众普及文物、历史、美学知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观众看出门道

10月7日,由国家文物局、辽宁省委宣传部主办,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博物馆合力打造的大型文物特色展览“又见大唐”开展。

展览以珍贵的绘画和书法展品为主线,与其他品类文物形成链接,全面展现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族融合及丝绸之路带来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体现大唐盛世的繁荣昌盛。

为了此次展览,辽宁省博物馆不仅将馆藏唐代书画倾囊展出,还商借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珍贵藏品,100件展品中包括一级文物38件。

开展以来,观展者络绎不绝,《簪花仕女图》《萧翼赚兰亭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万岁通天帖》《仲尼梦奠帖》等一级文物的吸引力不言而喻,而系列节目《又见大唐》的助力推广作用显著。“早就看到了开展的消息,但一直没有来,怕看不懂。连续看了几周《又见大唐》节目,对其中很多展品有了了解,有些我还做了笔记。今天来看展,我觉得应该能看出些门道。”11月26日,一位在寒风中排队等待观展的观众如是说。

一件件国宝“活”起来

“展览开幕以来,观者如潮。推出同名系列节目,是想帮助大家深入了解展览背后的故事,让大家看到,静态的展览背后,是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唐王朝。”系列节目《又见大唐》总撰稿、主讲人郑毅介绍,节目以特展中的文物为线索,以解读文化为重心,以增进广大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了解为目标。

与《国家宝藏》等大型综艺节目不同,《又见大唐》以“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为切口,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和不为人知的故事,旨在以国宝为载体展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系列节目《又见大唐》共分36集,周一至周五的日播版时长为10分钟,由郑毅担纲主讲人;周六播出的6集,邀请知名主持人王刚担纲主讲人,同时配以吴炎亮、马宝杰等专家的访谈,让一件件国宝文物“活”起来。

吸引年轻人走进文化的“核”

“虽然是一档电视节目,但它依托的是珍贵的馆藏文物,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必须非常明确,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讲故事时的引申、渲染都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因此,《又见大唐》比一般节目要求更多、更严格。此外,这些文物代表着大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在撰稿的时候必须对相关领域有所涉猎,广收博览,综合起来一一查证,再梳理逻辑结构……工作量非常大。”郑毅说。

郑毅认为,唐王朝风流劲健的文化精神和雄浑豁达的胸襟气魄一直延续至今。只要找出今天生活中与这些文化精神紧密相关之处,观众自然而然就会被吸引。所以,他在撰稿时严格遵照九字箴言——专业性、有故事、口语化。“做节目的时候,我始终在提醒自己,一定要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想他们最需要掌握些什么,最需要看到哪些历史文化信息……我希望他们以轻松的方式获取这些信息,但不是戏说,把故事讲得花团锦簇,笑过之后什么也没有留下。”郑毅说。

通过高收视率的系列节目,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走进博物馆观看特展,也让郑毅对如今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有了新的思考。“现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与过去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节目不同,是一种‘文化的核、综艺的壳’的形式,是与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追求相匹配的,这样才能吸引他们走进这个‘核’。”他说。(记者 刘淼)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3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