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点火的人

2019-09-17 15:32:12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小雪的节气刚过,大雪快来了。刘莉华又相约了一大帮子人,往双峰县石牛乡的大山深处奔去。她说冬天里山上就冷了,那些留守的孩子们需要温暖。但她送的却不是衣被之类,而是书。

很简单,她想到的是精神温暖,让那些孩子们在即将到来的寒假的小屋子里,一边在火旁让身子取暖,一边在书本里让心灵温润。她还带上了一群城里的男孩女孩,去和山里的孩子手拉手。

刘莉华是个外乡人,那一年应约来娄底给一家企业帮忙,休闲的日子,相邀去涟源乡下看望一位扶贫好友,就走进了一个叫毛边的山窝窝。在围拢来的好几个孩子里,刘莉华一眼看到,有一个女孩脚上穿的是两只不一样的鞋。走着走着,大伙儿看到一栋新起的没有门窗的红砖房里已住了人家,一打听就心酸起来。屋里一个老女人,男人去世早,两个儿子,小的先天残疾缺个手掌,大的讨了个贵州老婆,生了两个崽后不幸去世,那老婆一拍屁股走了,留下两个小屁屁与奶奶和残疾叔叔过日子。那时还只有两间东倒西歪的土砖房,后来政府拨了两三万元扶贫款,建起这个红砖桶桶后却没钱装门窗了。这怎么像个家呢。这山上也真的是土瘦山枯,成年的男人女人自然都外出打工,女人打着打着就嫁走了,男人呢,一般都是送崽回来给父母带。有个小伙在外讨了老婆生了崽,让老婆带崽回家,那老婆耐不住这山的贫瘠与苍凉,一走了之。小伙又讨一个又生一个,这回他只把崽送回家。这山上不长庄稼长崽崽,整个儿一个老人村小孩村。

刘莉华回来后做起志愿者也组织志愿者,集中了一些油啊米啊衣服啊去献爱心。可是村里人并不很高兴,说有政府单位扶贫呢,你们拿来的大米和油不能平均分配,衣服有的能穿有的不能穿。还有的说乡里人也有尊严,不受施舍。志愿者的热情啊,有时换来的就是一半欢喜一半愁。刘莉华还联系了一家建筑企业,请其帮忙把那幢新起的红砖屋装上门窗。没想到那老奶奶提出来要做最好的门窗,这事就拖了下来。那两个小孩的娘听说建了新房也从贵州赶来看,以为有钱了,见这个空荡荡的楼又走了。后来又去看这两个小孩,准备了钱和学习用品,还告诉他们只要好好学习,有什么需要就提出来。回来后就经常接到电话,一下说要手机,一下说要学习机。志愿者就去问老师,老师说孩子有点翘尾巴了,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了。这也许就是这些贫困农民的现实,开始你来送东送西他们有点不好意思,慢慢习惯成自然了,就感到你来扶贫就是给我东西,不要白不要。

这都是贫穷惹的祸,刘莉华叹了口气。当然也有让她感动的人家。有一家就爷爷奶奶带着三个孙子,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志愿者们看到这家的孩子学习很用功,墙上贴满了奖状,更有心帮一把。可给小孩子钱时爷爷不让接。于是改变了一种方式,老愿者每次去村里时都约定到这家吃饭,就多数点饭钱。

面对这个家,面对那些留守的儿童,刘莉华想了很多很多。这样的村虽然偏僻而贫瘠,但除了像那个盖了房却装不起门窗的人家、还有那买不上一双好鞋子的小孩子家之外,大多数经济上并不是很贫穷,因为基本都有在外打工赚钱的劳力,政府的扶贫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这些小孩和老人的精神世界却像脚下的土地一样荒芜,穷在心灵啊。尤其是这些留守儿童,最需要给予他们的是精神上的快乐,给他们人生的翅膀。他们可能不缺钱,身上的衣服也不单薄,他们缺的是脸上的笑容,是心里的太阳,是这山垴上父亲母亲的身影。

接下来刘莉华就开始组织帮扶进校园活动,山上毛边的孩子们都在山下的左湾小学读书,每天来回要走二十几里。她通过长沙一个快乐公益志愿者组织,给这个学校的学生和幼儿园孩子,每人做了一套校服,又组织志愿者,给了每个学生一把雨伞、一个书包和一套文具,还请市花鼓剧团做了一场演出,同时选了其中十个贫困孩子重点帮扶,每人给了800元现金。而这么多人去村里的吃啊什么的,都是刘莉华掏腰包。她说她做营销时有一点小积累,自家孩子也成家立业了,他们的路,得像我当年一样自己走,我现在就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吧。

听着这个女人的述说,我突然想起一个极度恐怖的事件。也是一个老人和儿童留守的山头,一个少年,有一天又与一个同学跑出教室,回家向爷爷讨钱去玩网吧,乡村再穷,网吧不穷。爷爷身上几个钱被孙子讨得差不多了,不愿再给他。他就去爷爷身上抢,还让同学帮忙,一个摁着头,一个往身上搜。几番折腾,把爷爷身上的几十元钱抢了,扬长而去。天快黑了回到家时,没想到爷爷早死在地上。这小子惊吓后生出一计,与那同学将屋子点了把火,伪造失火死人的现场。不想被邻居家一小孩看到,他们又设套把那小孩给做了。小孩的妈妈是个残疾人,还怜悯这没了爷爷的少年,喊他到家里吃饭。少年以为她知道了是来套自己的话,把她也做了。那小孩子的父亲回家不见了老婆不见了崽,就到处找,这两少年说看到你崽在山上,把他骗上山又是一条命。两个留守少年,就这样连杀四人!一个一个的空壳村啊,林立起一栋一栋的新楼,可是新楼里还有温暖吗?新楼在长草,新楼在荒芜。我想起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的最后一声呼喊:救救孩子!鲁迅这声呼喊的意思,就是要多给孩子关怀和教育,使孩子少受封建余毒的侵害,因为孩子最聪明,最容易受到侵害。

我们在追求幸福,在积累金钱,这些山村的孩子却如此孤独,以至心灵扭曲。刘莉华是在救孩子吗?这得说说刘莉华的身份了。说白了她没有身份,到娄底后也很快离开了那家企业。正在无所事事何处何从的时候,她发现了娄底城内珠山公园的“国之贤母”墓,这里安葬的是共和国开国少将姜齐贤的母亲刘老孺人,“国之贤母”四字,是姜齐贤的母亲刘氏19387月在延安70寿诞时,毛泽东与林伯渠合书的题词。这个女人夜不能寐了,她想起人类社会中母亲与儿女的关系,与家庭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以至母亲与国家的关系,也更想起自己这一生以来的酸甜苦辣。她本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后来发现丈夫滑入歧途,用尽招数甚至斩断了自己一个手指都没能拯救他,为了孩子免受其害只得分手。眼前的“国之贤母”让她舍不得离开娄底了,她要好好地读一读这传承的光辉。她先是发起成立了“读书会”,后又筹建“贤母文化研究会”。在毛边在左湾的所见所闻,更让她的心明晰和坚定以至强大起来。山上这些留守儿童和那些长期不归家甚至还逃离贫困的母亲,使她想到女人们的母亲角色与孩子之间应该是怎样的一种链接,母亲都是为孩子而存在的,母亲的一颦一笑就是孩子幸福的天堂,母亲的一行一言也许就是孩子将来的所作所为。面对这些远离母爱的孩子,她是多么想去营造一种母亲的呵护。左湾那地方也有一位母亲感动了她,那是位川妹子,打工时和左湾的小伙子结了婚,生了小孩后回到左湾,见那老娘体弱多病,就不再外出,以其心灵手巧为一老一少遮风挡雨。她看到刘莉华常常带着一帮人跑上山来帮助留守儿童,就说,你帮我们教孩子,我就给你做布鞋。一连就做了五双。刘莉华把这些布鞋都做学生活动的奖品发了出去,每次发这个奖品都要讲这个母亲的故事。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母性的温暖,那些母亲们奶奶们却总是疏忽了这一点,乡村里的女人们也有很多都沉浸在牌桌上,甚至除了打牌不知道要干什么。刘莉华想,如果我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身边一个人,让她再去改变身边一个人,这就会成为一个团队,这样的团队就有能量。十个人有七个打牌,那三个不打就会被笑话;十个人里有七个人读书,那三个再打牌也成为笑话。她身边就有这么一件事,一个男人前后讨了三个老婆,生了四个小孩,前面老婆的小孩都在爷爷奶奶手里带着,被惯坏了,第三个老婆把孩子都带了过来,她带着这些孩子经常参加“读书会”组织的活动,让这些孩子越来越可爱。这个男人原来也是社会上一个混混,现在却正儿八经成了老板。这个女人是用孩子去教育她男人的:你经常出去打牌,每次孩子问我爸爸去哪了,我都说你在外边辛苦,在赚钱送他们读书。你想想,我要是说你又去打牌了,他们会成什么样。男人懂得了女人的苦心,把心收了回来。所以啊,一个女人,对孩子,对家庭,有时就是一个核。

这条心灵之路,使得刘莉华在对山村物质帮贫的行动之后,开始精神上的文化传承引领,把送钱送物改成做活动,组织一些志愿者到贫困山村的学校去讲课,讲母育文化,讲国防教育,讲山外的世界,讲大学的故事,讲打工父母的生活。还带着城里的孩子去和乡下孩子做互动,搞比赛,给比赛的优胜者发奖品,奖品比救济有意义,孩子们获得这些东西没有自卑只有自豪。这不但帮了乡里的孩子,也帮了城里的孩子。让两个天地里的孩子产生文化共融。农村学子最缺少的,还是知识面与视野的问题,这与阅读有关,就常常以“读书会”的名义,把书送到农村孩子手上,更多地当然是留守儿童手上。

我不知道刘莉华的这份爱能走多远。她自己说这份爱集体的火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点火者,去仅可能多地烧毁一些荒芜。当然也觉得有点累,“我一个小女人,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她一直在奔走,总是跟身边的人在唠叨她的念头。我的笔尖也因此而隐隐发痛,一个社会的文化本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可是却要这样一个小女人来大力发声。现在有大学学历的人很多,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比雨后春笋还多。但却有很多人在呼吁读书,还要高喊“读书光荣”的口号,通常的“光荣”口号,大都是为卑贱者的吃苦耐劳和勇士的出生入死喊的,还有微弱的稀少的需要扶持的,比如“小草光荣”啊“掏粪工人光荣”啊,到如今竟要喊“读书光荣”了。过去是想读书没钱读没书读,现在是有钱有书却少有人去读,怪不得刘莉华们要这么组织读书会要这么去送书。我们是不是要想一想,刘莉华和她的志愿者们留在贫困山村的这份温暖,这份从送物质到送精神的苦心,这份做贤母文化的追求,这个在二十一世纪还需要举着鲁迅“救救孩子”的火把去烧荡那些侵蚀了爱的离离荒草的人,不也需要得到呵护吗……

 (作者:安敏)


[责任编辑:彭剑锋]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3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