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叹中秋,几人欢喜几人愁。遥望天台凝香远,润琴湖畔泪长流”!转眼间,常治国先生去世已整整三年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二十多年犹如父女般之情在这万家团圆的传统节日里愈发得浓烈起来。书架上陈列着您赠送的崭新整套的辞海和各种关于写作的书籍;书桌上有您逐字逐句批改过的文稿;墙壁上有您遒劲有力、大气磅礴的书法珍品;耳畔依稀萦绕着您谆谆的教诲;眼前浮现着您慈祥的面容......“常先生,您在天堂可安好?”
提起常治国先生,温文尔雅、朴实稳健、学识渊博、和蔼可亲,这些词汇用到他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他思维敏捷、著述颇丰,喜好楹联与书法的朋友大多熟悉他的名字。常先生出生于河北省肃宁县邵庄乡的邵庄村,其自身建树在《肃宁县志》“文化艺术篇”及《肃宁人物》中已有记载,是肃宁人引以为豪的、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名宿、楹联大家!
常治国先生一生勤勉、笔耕不辍,代表作有《胜迹名联三百副笺注》、《天下名胜八景》、《奇趣妙绝对1001》、《中南海古迹楹联注释》等,未结集的诗文、楹联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从题赠普通百姓的吉语嘉言、对联、全国各地文友的别集序文,到央视春晚的大戏台联,内容涵盖非常广泛。常先生在世时曾按中国楹联学会领导班子分工,主持制定了前所未有的《联律通则》,并执编了《联律通则及传统对格导读》在全国推行。其学养曾在《人民日报》、《新京报》、《北京日报》、《北京工人报》、《文艺报》等媒体有过报道。其简历辑入《当代对联艺术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中国对联大典》、《中国专家辞典》等人物辞书,入编《世界名人录》并聘为顾问编委。然而,人们只知道他在楹联界、书法界取得的非凡成就,于他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却知之甚少。在此,笔者作为老先生生前接触较多的学生 、老乡,愿通过笔端在常先生去世三周年之际和朋友们分享一些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常治国先生的“仁孝”可谓是人们学习的表率!1958年,年仅17岁的他从农村只身一人进京做学徒工,当时每月工资仅仅13元。为了给家里的父母减轻经济负担, 身为长子的他节衣缩食,硬是每月省下5元寄回老家,而他的一日三餐只能是窝头就咸菜,偶尔吃上个馒头就当是打牙祭了。“一分咸菜两分粥,三分用来买窝头,一天三毛不超过,每月八元度春秋。”这样的苦日子他当年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二弟去参军,家里成了军属,享受一定的政府照顾,他才稍稍松了口气。
最难莫过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旱涝灾害侵袭着冀中大地,贫困像魔鬼一样困扰着华夏炎黄子孙,常治国先生的肃宁老家更是雪上加霜、洪水肆虐、房倒屋塌。心急如焚的他,赶紧东拼西凑了400元从北京带回老家救急。要知道那时他的工资仅仅是每月34.5元,当时的400元可谓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些钱他省吃俭用花了5年时间才还清。大米白面在现在人们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食品,但在那时的农村却是非常奢侈的东西,简直就是难得一见。常治国先生个人省吃俭用,只要有从京城回老家的友人便委托人家带上几斤白面,让家里人包顿饺子吃。每月按定量供应的半斤点心他更是舍不得吃上一口,攒上一些便捎回老家孝敬父母。有一次,由于没能及时捎回去,点心竟然长出毛来,提及此事他总是心痛不已,也只好以“论心不论事”来自己宽慰自己。的确,那个年代的日子太艰难了。
清苦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1960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翌年考入在职修业的北京电视大学。1965年他以各门课程满分的好成绩转为干部,后在北京大型企业任党政工领导,兼任过北京市总工会干校校长、北京市总工会第六届副主席。职务上的升迁没有改变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父母的敬重。尽管公务繁忙,常回家看看一直是他的必修科目。最让人感动的是只要工作安排的开,老先生一定会风尘仆仆地赶回老家陪老人过年,哪怕除夕之夜也要赶回来,这成了他的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常治国先生的父亲去世较早,老母亲便成了他最大的牵挂,每次回老家,他都要带回母亲最爱吃的北京风味小吃。到了晚间,他便和老母亲睡在一条炕上,听母亲唠叨唠叨俨然成了他一种别样的享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名言在常治国先生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尽管他声名远扬,可回到家乡依然那么平易近人,笑容可掬,好似邻家的大伯。每逢他回家探亲,必是“高朋满座”,乡亲们会热热闹闹地聚在他老家的屋子里,你一言我一语地拉家常、谈楹联、论书法,好习文的还趁机求得老先生现场指点,不“嗨”到午夜时分乡亲们是绝对不会散去的。1992年的冬天,常治国先生的母亲病故,那年的春节也成为了他最后一次在老家过年。当时他已经年届五十,但仍和本族的弟兄们一起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他的膝盖上沾满了尘土,那时的乡村农舍基本上都是土质地面,作为当时的见证者,一股钦佩之情在我的心里油然而生。要知道当时的常治国先生已任职大型企业党政主要领导,为社会文化社团的要员,被多所高等院校聘为教授、顾问。像他这样的“大腕儿”在农家小院一走已经是蓬荜生辉了,给长辈们拜年拱拱手也就于礼过得去了,干嘛还动真格的呀!可他呢,凡是长辈他都要依乡俗跪拜,以中华民族那种最原始也最真诚的礼节尊长敬老,此举令在场的人们感动不已。
“高标治学立中道,低调为人感后昆!”用中国楹联大家王华老师的这幅对联来形容常先生的一生是再恰当不过了。他光明磊落、刚正不阿,洁己奉公、两袖清风,从未用手中的权力为至亲好友谋一点点私利。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他的著述值得我们推崇,他谦和的为人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在本文即将结束的时候,笔者感怀赋诗一首,以此表达对常治国先生的敬仰之情:墨海泛舟几十春,书法楹联聚丹心。四海承风文如锦,德艺双馨美名存!
常英(作者系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