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让传统文化实现当代创新

2018-07-20 14:50:58    来源:文汇报    访问:    

原标题:着力优秀传统文化场景化生活化当代化

全面、深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价值。新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国家统编教材已经投入使用,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2017年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

突出中华元素在空间环境和社会场合中的运用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生产生活”,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场景化”“生活化”和“当代化”上下工夫。

“场景化”,即让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于当代社会随处可见的环境中、行为处。对文化的接纳和情感,需要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太多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元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在地理空间上,加大力度对这些元素予以合理、恰当地运用。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是文化的寻根,也是对家的寻找。在中国整体环境建设上,要站在建构中华民族之家的高度,进行理念和情感的把握与定位。建议突出中华元素在空间环境和社会场合中的运用,如在公共空间、社区建设中更多采用“中国风”,空间、布局、设置上更多体现中国特色。用传统文化元素在空间、环境中的广泛存在,持续唤起民族共同记忆,营造民族共同家园的氛围,培养、延续传统文化承载着的民族血脉情感。

“生活化”,即让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当下国民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国民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不能成为奢侈品。只有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让国民处处能亲身感受和体验到,传统文化才能继续生根发芽,才能得到继承发展,才能更好滋养哺育华夏儿女。中央政府规定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人们在春节、元宵节逛庙会、花会或参加其他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有关部门举办如家风家教、道德楷模评比等,都有助于恢复传统庆典、礼仪,强化传统节庆的仪式感,促进国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应该说,在促进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方面,各级政府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下一步,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融入国民衣食住行方面做更多文章。比如,鼓励、引导企业,按照普通大众需要生产对路产品,特别是在产品形式、包装、设计等方面,要更多融入中国文化的品位、风格及特点;在国民消费含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形式的中国品牌产品时,给予部分消费补贴;加强传统节日和中国传统产品购物节的关联等。

要形成全社会重视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氛围

“当代化”,即让传统文化实现当代创新。要形成全社会重视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氛围与取向。文化需要结合当代社会变化,在发展和创新中继承。当前,网络化、数字化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持,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着重推进的战略新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技术、文化产业兴盛提供的平台、可能,以及当下国民的文化兴趣、口味,丰富中华文化的面貌、内涵,拓展新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融入。

从“国学热”到传承家风家训,从掀起古诗词热潮的《中国古诗词大会》到重温书信文化的《见字如面》……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一直是热门话题。围绕 “场景化”“生活化”和“当代化”,寻找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路径,推进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的当代实践,将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营造良好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王亚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3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