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传统技艺的“动”“静”之美

2018-07-05 15:27:24    来源:广州日报    访问:    

原标题:“拳拳”痴心来“造龙”这位老人有点“牛”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何东成打洪拳已有50年。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何东成在示范改良后的龙虱该怎么玩。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曾毅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成通

提起顺德香云纱,你会想起什么?一种难得一见的金贵丝织品,抑或是“国宝级”的“非遗”?今年65岁勒流黄连社区居民何东成因香云纱而结缘洪拳和龙虱(龙舟的一种),并将国家级“非遗”香云纱周边的两项传统技艺,以全新“面貌”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何东成的“传承创新”,一项是和徒弟一起将改良后的洪拳操成为小学生的“广播体操”,让广大学生在课间锻炼中萌生对传统武术的兴趣;另外一项,是让曾用作盛放染料的龙虱“摇身一变”,成为“迷你龙舟”,更适合现代人的日常锻炼。打拳与“造龙”,动静之间,让我们看看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如何将两项传统技艺进行全新演绎。

打拳宜“动”

结缘洪拳: 习练50年 已成其生活一部分

眼前的这位老人,精瘦但不羸弱,他叫何东成,今年65岁。五十年如一日坚持打洪拳,让他练就了对武术的敬畏以及精益求精。在何东成的演绎下,龙、虎、狮、豹、蛇、鹤、象、马、猴的象形与特性与传统武术技法相结合,栩栩如生。据他介绍,拳械套路多而杂,洪拳讲求硬桥硬马,身正步稳,下盘沉实。今年,洪拳成功入选广东省级非遗项目。

何东成说,洪拳和香云纱还有一段“古”。据他介绍,1949年前后,是顺德黄连香云纱制造业最为鼎盛的时候,当时为了保护这种宝贵的丝织品,保护作坊的安全,几乎每个男工人都会学洪拳。也是在那时候,十五六岁的何东成跟随着工人接触到了洪拳。

为了学习更加正宗的洪拳,何东成决定向当地著名的洪拳师傅何洪拜师学艺。他坦言,洪拳一开始要从扎马步、站桩等基本功练起,由于对基本功要求较高,入门练习往往很辛苦,有些人也因此半途而废。

由于对武术的痴迷,何东成始终没有放弃洪拳的练习。在50多年的习武之路上,何东成早已把洪拳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习武永无止境,需要不断学习。”他说,“活到老,练到老。”

接力传承: 辗转阵地 三师徒义教接力60年

“你一定要将洪拳发扬光大,不可以收钱,包括对学徒的铁打治疗也要免费。”师父何洪在临终前的叮嘱,何东成时刻谨记在心。而在此之前,他的师父已经进行义教40多年,其言传身教也给了何东成很大影响。

2004年起,何东成接过义教的接力棒,开始招收学徒,利用工作之余义务教学。但是,习武的场地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困扰着他。2004年以前,他的家具厂还没出租,他带着一帮徒弟就在厂里练习,后来因为厂里空间有限,何东成又把他们带到家里的天台上练习。但好景不长,练武的吆喝声影响到了邻居,遭到投诉。后来,黄连居委会把一间旧祠堂借给何东成用作专门的练习场地。随后,将黄连雪圃学校、老干学校开设为固定训练场;而今年新开辟的“龙虱纪念馆”又成了何东成传习洪拳的新阵地。

传习洪拳,何东成一直秉持着义教理念,“无论是什么人,只要他过来学,我就照样教。”他说。就这样,何东成教授了不计其数的学徒,却始终分文未收。

目前,跟随何东成的固定学徒有十余名,多为十来岁的“后生仔”,他的孙子5岁就跟随者他学习洪拳;每到暑假、寒假,何东成就成了“孩子王”,训练场里总会扬起一阵阵欢声笑语。洪拳传承者蔡景盛也师从何东成,2007年,蔡景盛便把自家车库用来做武馆,成立第一家洪拳训练基地,如今也一直在坚持办暑期公益班。

至此,三师徒对洪拳的义教接力已长达60年。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洪拳难度较大、不易推广的缺点,让该拳法得到小学生的喜爱,蔡景盛开始摸索简化洪拳里的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编成洪拳操,教给学校的学生。据他介绍,这套洪拳操基本是由洪拳基本功组合而成,难度不大,小学生们可以轻易上手。“练习洪拳操可以提高学生对洪拳的兴趣,这套洪拳操在大良街道中小学大课间特色活动的评选中获得了特等奖。”蔡景盛说。

现在,每天上午10时的课间操时间,在大良红岗小学的操场上,1000多名学生一起打起洪拳操。近些年来,蔡景盛曾先后走进顺德一中、红岗小学,教授学生们打洪拳,同时也为洪拳进入今年的省级非遗做出了不少努力。蔡景盛说,“习武之道也是做人之道,师父们的指导和帮助我终生难忘,唯有尽最大的努力将洪拳发扬光大。”

“造龙”宜“静”

执着“造龙”: 改良龙虱 他有3.0版本

“造龙”,是何东成的另一个爱好。闲暇时,何东成就坐在光线充足的龙虱纪念馆门前,戴着一副黑框的老花镜,一个人静静地制作龙虱。不少人对龙舟可能很熟悉,但说到“龙虱”可能有点摸不着头脑,何东成解释说,“通俗地讲,龙虱就是单人龙舟、迷你龙舟。”

今年,黄连龙虱纪念馆正式开馆,何东成任馆长。走进这间约莫50平方米纪念馆,馆内摆放着十余只大大小小的龙虱以及堆放着制作龙虱所用的杉木和切割木头的工具。

最原始的龙虱是薯莨桶。据何东成介绍,薯莨桶是一种用来盛放“薯莨汁”——一种用以制作香云纱的特色植物汁液染料的木桶。这种木桶呈椭圆形,能容纳一个人的大小,类似于“澡盆”,香云纱工人巧妙地把薯莨桶用作游龙竞技之用,并且把磨茨茛桶起名为龙虱。据当地老一辈所说,龙虱名字的由来是因它像龙舟一样用作游龙竞技,而“虱”就指它的形体小。

然而,随着香云纱产业在黄连日益式微,龙虱竞渡也就没再出现过了。何东成曾听老一辈说,约在70年前,名为“通天埠”的第一届龙舟游龙竞渡便在黄连举行。这是龙虱第一次正式亮相于大众面前。木匠出身的何东成一直对这种黄连独有的龙虱念念不忘。2012年,他在没有薯莨桶的情况下,尝试自己动手做龙虱。在他眼里,昔日的龙虱形状不美观,看起来像“澡盆”,也不利于在水上竞速,何东成就改良成类似龙舟模样的龙虱2.0版本,长3.2米,最宽处只有0.4米,看上去像“迷你龙舟”,空间只能容纳一个成年人或两个小孩。

然而,何东成并不满足于此,为了达成龙虱竞渡和日常锻炼相结合的要求,由他独创的龙虱3.0版本闪亮登场——无须用手划桨,只需用脚蹬即可向前推进。何东成说,这一创新让大家可以释放双手,在双脚的一踩一蹬之间就可以体验运动的乐趣,同时可以尽情欣赏河两岸的优美风光。

然而,要想用脚驾驭龙虱不简单。由于龙虱体形小,所以下水时需要很强的平衡力和稳定性,更能锻炼龙舟健儿的划船能力。“一般想划龙虱达到自如状态,此前需要下水练习两三天,当然少不了经历多次的翻船。”何东成说。

为了传承这一传统“龙虱竞渡”,近年来,勒流镇以及黄连社区多次举办类似的活动。何东成介绍,在黄连社区里,学习“龙虱竞渡”的孩子就有近20人。

传统技艺的“动”“静”之美

“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用这句话来形容何东成一点也不为过。“动”能打洪拳,“静”能制“龙虱”,然而,何东成认为,动与静并不割裂,动静结合才能尽显传统技艺之美。

在他看来,打洪拳看起来是体能训练,但也考验心力,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非一股蛮力能成,这是常人难以发现的洪拳之“静”;龙虱制作看起来是相对静态的过程,但也需要通过实地操练、知道怎么制作才能让操作者更好地保持平衡力和稳定性,这离不开亲身实践,这是“动”。深谙动与静的辩证关系,何东成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上乐此不疲。

传统文化因创新而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因香云纱而“活跃”起来的洪拳和龙虱,在新的环境下,经过改良,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有了更多“继承者”。何东成希望,洪拳与龙虱能够经受得住岁月的洗礼,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王亚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3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