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涟源杨市的端午龙舟祭可溯源至八千年前的高庙招魂舟习俗

2018-06-19 14:07:44    来源:聚焦中国    访问:    

作者:王佩良(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涟源市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团长)

涟源杨市镇是湘军故里,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特色旅游名镇,当地政府以“生态立镇、文化名镇、旅游强镇、城建兴镇、商贸活镇、民生稳镇”为施政战略,高度重视文化、体育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每年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体育活动,综合效应明显;当地的端午龙舟赛尤其隆重,以至万人空巷,闻名遐迩,曾被中央电视台七套《乡土》节目专题报道。五月五,祭端午,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公元前278年在汨罗投江殉国。每年一度,人们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挂艾菖,饮雄黄酒,划龙舟,但对于龙舟包涵的招魂、船棺葬以及中国海洋文明不太了解。据已故民俗学者林河先生研究,人类文明发源于中国,中国文明发源于长江,长江文明发源于湖南,湖南文明发源于大湘西,世界的海洋文明亦发源于此,在包括涟源在内的大湘西高庙地区即有丰富的船舶航海文化。

七八千年前的大湘西高庙文明可谓人类最早的文明,有宏伟的祭祀神庙,有精美的白陶祭器,有复杂的表意符号,有发达的渔猎及农耕活动。早期先民的生产生活与水密切相关,耕田耘田离不开水,播种插秧离不开水,捕鱼养鱼离不开水,走亲访友亦多走水路,他们的发明创造多与水有关,腰间系葫芦涉水,发明独木舟、方舟,使用风帆行船,因发明了船舵,以至能轻松地利用自然力驾船顺流而下,逆水而行,飘洋过海,创造世界上最早的航海文明。

洪江高庙遗址出土了7600 多年前的陶器,上面绘有精美的风帆船和双身画舫,表明当时的造船工艺已非常发达。常德城头山遗址出土六千多年前的艄形舵。这些工艺流传到长江下游,在河姆渡遗址出土距今六多千年前的木桨、陶制海船模型和船板。船文化进一步外传,在山东大竹山岛海域打捞出一件新石器时代的陶釜,与河姆渡文化的陶釜相似。在广东出土的大玉琮与六千年前江苏草鞋山遗址的大玉琮酷似。这些信息表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国海上航行已非常发达。

商周时期,甲骨文“舰”字由设置隔水密封舱的大型木板船、防护栏栅、船楼、旗杆与战旗等符号组合而成,表明当时的大型隔水密封舱木板船已装备船舵,能飘洋过海。《说苑·正谏篇》载:先秦时期,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秦始皇曾在海上巡行数月。帝王海上巡游,随行者成百上千,需要备载大量淡水、粮食和生活用品,可见当时船舶之大。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拥有庞大的海军舰队,战船分大翼、中翼、小翼3种,其中大翼战舰长十丈,能坐 91人,设有舳舻工3人。公元1世纪,中国船只已装备悬吊舵,这比西方早1100年。南朝时,江南的造船厂能建造千吨级巨舶,顾恺之《洛神赋图》描绘的洛水女神乘坐的豪华楼船装有平衡舵。阿拉伯史学家曼苏底记载,5世纪,中国海船经常出入波斯湾幼发拉底河口。唐代海船长达 50米,开设两条定期的海洋航班,一条是驶向朝鲜的“渤海道”,一条是驶往南洋、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地的“海夷道”。每艘海船上水手多达数百名,船上能栽花种菜。宋代海船已装备指南针,造船科技更加精湛,中国出使朝鲜的“神舟”载重量达1500 吨,发明了“其行如飞”的明轮船。钟相、杨幺起义军创制的“车船”多达32 轮,可装载士兵一千多人,这是蒸汽轮船发明之前行驶最快的船。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遣使从海路去东非采访异闻。14世纪,中国地理学家朱思本将非洲画成三角形大陆,欧洲人直到 15世纪对非洲还茫然无知。明代的广州盛况空前:“大舶映日月,贾客千万家”,“香珠犀象如山,花鸟如海,番夷辐凑,日费数千万金。”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沟通了东西洋的经贸文化交往。郑和舰队有大小200艘船舶,其中大型宝船62艘,郑和乘坐的宝船长150米、宽61米、舵杆长11.07 米,张12帆,可装载上千吨货物和上千名乘客。据《西洋番国志》载: “其所乘坐之宝舟,体势巍然,巨大无敌,篷、帆、 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 ”80年后,哥伦布首次到达美洲时驾驶的战舰载重量不过250吨,仅郑和宝船的四分之一。清代实行海禁,中国航海实力依然强大。嘉庆年间,中国的平衡舵传入西方。1843年,“大英帝国号”轮船首次在欧洲装备这种先进的船舵。光绪年间,中国的窗孔舵传入西方。

中国先民在不断提高舟船制造工艺的同时,还形成了独特的舟船文化,表现为船形屋、船棺葬以及招魂舟、赛龙舟等习俗。常德临澧县竹马村出土了距今18000年前的椭圆形高台式建筑遗址,酷似海南岛原居民的“船形屋”屋基。沅水流域有丰富的“船棺葬”遗存,体现了远古先民对船的信仰。稻作民族为了祈求农作物获得丰收,除了崇拜水神,更崇拜太阳神,他们自称是太阳神鸟的子民,坚信人死后都要“魂兮归来,返故居些”,回到老祖先——太阳神鸟居住的“东海故居”去。船棺则是亡灵前往“东海故居”的惟一工具。老祖先派来“招魂鸟”,亡灵乘坐“迎魂舟”,经过99座高山、99块烂泥地,遭遇无数的艰难险阻,最终回到那个名叫“雁鹅村”的“海上故居”。汉代贾谊《鵩鸟赋》描写的“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的南楚民俗,楚帛画《龙凤护送亡灵图》 以及马王堆汉墓飞衣帛画上《亡灵乘龙飞升图》都是“招魂鸟”与“迎魂舟”习俗的遗存。“招魂鸟”习俗随着先居驾船往外迁徙,漂洋过海,流布到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影响深远。日本也出土了“亡灵乘坐迎魂舟”的文物,描绘招魂鸟引导亡灵船驶往海上神山的图景。婆罗洲达雅克人也有“招魂鸟”与“迎魂舟”习俗。

中国的造船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海洋文明内涵丰富,自成体系。中国人最先发明了天文、地理、船舵、隔水密舱、指南针、火药等先进船舶科技,西方人在早期的世界航海科技史上了无建树,只会掠人之美,后来居上,竟成为海上霸主,吹嘘自己为世界海洋文明的创造者。追根溯源,正本清源,世界的海洋文明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结晶,可追溯至大湘西高庙文明,涟源杨市、岳阳汨罗的端午祭龙舟亦是其最深厚最生动的表征之一。

[责任编辑:李慧芳]

相关内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3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