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抑郁症如何防治

2018-09-10 11:47:56    来源:中国医药报    访问:    

原标题:正确认识有效治疗 帮抑郁症患者早日走出阴霾

近日峨眉山景区发生的一起悲剧,再次引发人们对自杀问题的关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网站公布的数据,全球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估计高达100万人。自杀的人群中,有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和酒精使用障碍)者所占的比例较高。9月10日是第16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本报记者就抑郁症防治话题采访了有关精神卫生专家。

认知:消除对抑郁症的误解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3.5亿抑郁症患者。2005年~2015年之间全球抑郁症患者人数增加了18%。长期的中度或重度抑郁症可能导致患者在工作学习及社会生活中表现不佳,严重时可导致自杀。

抑郁症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刘琦介绍,抑郁症并不是我们通常经历的坏心情,而是一种极度的“消沉”,有人用“一片阴霾,就像下雨前那种阴沉的天气”来比喻内心的情绪;也有亲身经历过抑郁症的人用“掉进一个没有底的深井,而且永远往下掉”来比喻。在WHO发布的视频《我有一条黑狗 它名叫抑郁》中有如此描述:感到空虚,生活百无聊赖,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没有胃口,无法集中注意力,什么也不想做,哪里也不想去,悲伤消极,喜怒无常,与人难以相处,无法好好睡眠,不只是些许的心烦意乱,失落、感伤或郁闷,最糟的时候,根本已毫无感觉,质疑生命的意义……这让人对抑郁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刘琦强调,正确看待“抑郁症”,是开始治疗的基础,这一点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要让患者和公众认识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障碍,与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目前,精神卫生知识还亟待普及,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往往对于抑郁症没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一提起“抑郁症”,许多人将其与“精神病”“疯子”等联系起来;也有一些人觉得“抑郁症”根本就不是病,是“装的”“无病呻吟”“没病找病”。

刘琦指出,抑郁症并不是性格软弱或懒惰,也不是小心眼和钻牛角尖,患者消极与绝望的言行是疾病的表现,并不是患者故意为之。患了抑郁症也并不意味患者就是失败者,其实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和疾病作顽强的抗争。

由于对抑郁症和对患者痛苦程度缺乏了解,人们对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长期存在“污名化”,这妨碍了患者获得正确的诊疗服务。实际上,只有很少比例的抑郁症患者主动寻求医疗帮助,临床上观察到的抑郁症患者只是“冰山的一角”。

治疗:医患配合是前提

刘琦指出,所有有效的抗抑郁治疗方案都是建立在有效的临床管理基础上的。这意味着患者需要依从治疗,同时医生要不断评估疗效并在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有效的临床管理需要医患双方建立良好的治疗联盟,共同努力。患者要坦率地说出担忧,寻求医生的帮助;当同时服用多种其他药物时,务必要告知医生,以避免与已服用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抑郁症是一种由“生理基础+心理因素+社会原因”造成的大脑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这些方法可单独或联合使用。

药物治疗 轻微的抑郁症患者可以选择心理治疗,而中度或重度抑郁症患者则可能需要药物治疗等更专业的治疗。只要没有禁忌证,抗抑郁药物就是治疗中度、重度抑郁症的一线选择。抗抑郁药物通常需1周~2周起效。

心理治疗 比较有效的是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治疗等各种形式的正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需要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一般都需要几个疗程,过程相对漫长。对于较轻的患者,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疗效相当。

物理治疗 包括电抽搐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或处于威胁生命的情境中,如高自杀风险或拒食拒饮的患者,以及难治性抑郁症可以优先考虑电抽搐治疗。

抑郁症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治疗、维持治疗三个时期。当抑郁症首次发作时,通常会进行8周急性期足剂量抗抑郁剂治疗;待病情好转症状缓解后,进行6个月~9个月的巩固治疗,以防止症状再次反复。如果患者二次发作,除巩固治疗外,还要进行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对于三次或以上发作的患者,则要进行长期维持治疗。

生活:给患者理解和帮助

刘琦强调,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障碍,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抑郁症患者许多看似“懒散”的行为背后,其实只是抑郁症的症状。而随着病情的加重,很多人会从“不开心”发展到“不想活”。如果身边有人患上抑郁症,那么我们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要给予其情感支持即理解、耐心和鼓励。如果患者有主动治疗的意愿,一定要支持。可以与其谈话,并仔细倾听;决不要轻视他们的痛苦感受,同时也要指出真实的情况并没有患者想得那样糟糕,要给患者以希望;为患者提供帮助,促使患者顺利完成与医生的约诊;在患者不能执行治疗方案时,家属要给予帮助和督促。要提醒患者,随着治疗的进行,抑郁终会离他(她)而去。抑郁症患者也要积极自助,不拖延、不回避就诊和治疗;要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越早越好;不要孤立自己,不要疏远他人,要接受他人的帮助。(记者 于娟)

[责任编辑:陈梦洋]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