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公交线路调整屡遭市民质疑 揭秘调整背后“秘密”
每一站乘客登降数据、乘车人次、路面宽度、停车场站……
公交线路调整背后的“秘密”
每隔一段时间,北京公交集团就会发布一份线路调整通告:新开一些线路,撤掉一些线路,还有一些线路的站点要做改变。每当这样的调整出现,质疑声总会伴随着赞扬声出现。“我天天上下班乘坐的公交,为什么撤线了?”“家门口的公交站,为什么取消了?”
◀工作人员张楠,向记者讲解刚刚做过调整的公交740内环线路。
公交车线路的调整,依据到底是什么?前天,本报记者走进北京公交客三分公司运营部,采访了多年从事线路调整工作的几位工作人员。乘客们看到的只是线路、站点的增加和减少,但在背后,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IC卡数据 掌握上下车人数
德贤路附近的北京公交客三分公司运营部负责线网实施的办公区内,工作人员张楠和张莹正在做公交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决定下一阶段的线路调整计划。为了给记者讲清楚,张楠打开了一条计划调整的线路,选取了前不久一天的数据。
系统显示,这条线路从5点首班车,到23点末班车期间,每一站的乘客登降量数据,也就是在这一天中,每一站的乘客上车总数和下车总数。张楠指向其中人数最少的一站,这一站在当天从早到晚,只有40多名乘客从此上车。
张楠解释说,高峰期四五分钟发一班车,非高峰期12至15分钟也会发一班车,按此计算,每天这条线路会发出100多次车。这样看来,这一站每天只有40多名乘客上车,也就是说每两趟车或三趟车经过此站,才会有一名乘客上车,这样的效率显然太低了。对于这样的站点,在下一步的优化中将着重予以考虑,在必要的基础上减少重复站位,提高运输效率,达到提速的目的。
这种每一站的登降乘客数,是通过乘客上下车刷IC卡得到的。另外一个数据,是针对整条线路的,就是每条线路的百公里乘车人数,这也是通过IC卡监控到的。张楠说,百公里乘客数在300人次到400人次之间,说明这条线路设置得比较合理。
如何理解百公里乘车人数呢?张楠说,现在的公交车线路尤其是新开线路,以短途居多,看重与地铁的接驳功能。短途的公交车一般在10公里上下。如果一条长约10公里的线路,百公里乘客还不到100人次,也就相当于这辆公交车跑一趟下来,一共只搭载了不到10名乘客。“这显然是低效、浪费的。”张楠说。但是对于客流偏低的线路在优化时也要考虑必须有承接替代的线路,不能影响广大乘客的出行需求。
精细化管理 根据灯光估算入住率
张楠和同事张莹所在的运营部,负责公交线路的新增、调整和增移站位。他们说,线路调整的提出,包括乘客的出行需求以及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更多的还需要运营部的工作人员去新建和原有道路上边走边看,看看哪里有新建的小区,哪里有新开的商场,哪里有拆迁的平房。
张楠说,如果看到新小区建成,他们就会去找小区的开发商、物业,询问入住率。但有的时候,开发商或物业也不太了解入住率,那么只能靠他们到小区做问卷调查,甚至在傍晚天黑后,张楠和张莹还会到小区里,数一数亮着灯的居民户数,以此判断具体的入住人数。
如果遇到拆迁区域,原有线路沿途失去客源,那么公交就要结合周边道路的出行需求进行线网调整。前些天,他们刚刚调查了329路公交。这条线路原本经过二老庄的一处平房区,但前不久,平房区拆迁,居民全部搬走,在原来的二老庄站几乎不再有乘客上下车。于是,这个站点就被取消了,改设在南侧的一条主干道上。
张莹说,前不久南苑附近的一个回迁小区建成,住进了很多永定门外拆迁而来的居民。这些回迁房的居民,有很多都是老人,小孩儿也比较多,这些都属于乘坐公交车的主要群体。为此,他们专门新设了专67路,及时解决槐房西路南延有路无车的问题。
除了保证效率,减少浪费之外,公交设站还要考虑安全问题。张楠解释说,不在路口设站是因为需要考虑路口交通组织问题,防止公交车停靠造成路口交通流不畅。不紧邻学校门口设站,则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出行安全。
线路怎么调 还有道路场站因素
张楠说,公交线路调整往往让有些乘客不理解,提出意见。“其实,公交车就是为广大乘客服务的。”他说,我们的企业使命就是让更多的人享受更好的公共出行服务。公交会尽量满足大多数乘客的出行需求,但有的时候,实际工作中也会面临很多无奈。
例如,740内环改线,增加了四站。原来的总站是大红门东桥,改线后总站变为南边的德贤路。这就是一次被迫的改线。原来在四环内的740内环总站的场站,因为租约到期,被产权方收回,公交方面无奈,只能在原来总站南边四站地的位置,新找了一块区域作为场站,线路也就南延了四站。
场站,就是公交车的停车区域,以及司售人员休息及运营生产的组织区域。张楠和张莹介绍,公交的场站应该就在总站附近,最远也不能超过几百米,否则就会造成空驶浪费资源。更重要的是,线路运营难以保障,乘客候车时间容易过长,但很多场站都是公交公司临时租用的,面临租约到期等问题,公交方面也非常无奈。
除了场站,道路也是制约公交线路的一个方面。前不久,客三分公司运营部接到了一份市民建议,希望在丰台二七厂附近的玉皇庄,开设一条公交线路,方便当地居民进城。张楠和张莹实地调查后,判断当地人数足够新开线路,但道路条件不具备。
“村里的路,只有5米宽,没法会车。”张楠说,实地调查时,他们曾经把公交集团最小型的车辆开过去,那种车的宽度是3米,但发现还是没法双向会车。他们只能和属地政府进行协调。最终的解决办法是把部分路段的路肩铲掉,让公交车能借一小段便道会车。
还有一些道路,本来已经完全达到新开线路的标准,但就是因为一些村里设置了限高杆,让公交车没法通行,新开线路也被迫搁置。一些使用大型通道式公交车的线路,因为车长,有转弯半径的要求,而且为了安全起见,公交车载客时无法像小客车一样原地掉头、倒车,这就对道路通行条件有更高的要求。
在外人看来,公交是国企,应该是无所不能的,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却有很多这种需要实地协商解决的问题。张楠说,只要场站和道路的问题能解决,具备一定规模的客源,哪怕道路再偏僻,司机再辛苦,为了方便也会尽量满足乘客诉求。
运营部负责线路优化的同志介绍,公交的线路调整肯定会引起一些乘客的不理解,但公交是一种公共资源,要用有限的公交车资源,为尽可能多的乘客提供服务。而一些调整的背后,都有扎实的数据支撑,以及一线工作人员辛勤的实地调研。
本报记者 李嘉瑞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