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而又雅致的广东省梅州市,国道G206线梅城至畲江段改线工程正紧锣密鼓地施工,一座座桥拔地而起,一条条路笔直向前,为这座“红色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中国二十二冶承建的国道G206线梅城至畲江段改线工程全长26.66公里,设大中桥15座,涵洞69座,养护中心1处,停车场2处,桥梁占路线总长的比例为12.58%,平面交叉共22处。透过这些数据足以看出,梅畲快线项目体量大、技术难点多,且工期紧迫。这不仅需要优秀的团队、强大的管理,更需要精湛的技术。两年多时间,梅畲快线项目部紧抓技术管理工作,夯基础、解难题,实现了全面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工作目标。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安全、合理、科学、可行的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的前提和保证。作为工程施工的重要依据,项目技术管理部本着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原则,根据工程特点和实际情况编制了各分项施工方案并进行辨识。对于重大危险性专项施工方案,技术部按规定积极组织专家评审,论证后方可实施,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为下一步施工打下坚实基础。
梅畲快线工程线路长,途径多个乡镇村庄,人文及地质条件皆错综复杂,在施工过程中有多处路段与设计不符。针对这些问题,项目部积极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梅州市公路局等单位进行沟通,组织多方现场勘查,确定处理方案。
重大危险性方案的评审和论证、设计变更的确认和处理都是极其复杂的工作,需要厚重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对外交流沟通经验。为此,技术管理部经常加班加点、昼夜奋战,最常见的情景就是几个技术人员围在一张铺满图纸的大桌子前,指指画画,商量研讨。因为大家都知道工程进度不能等,要把所有问题都处理在前。
梅畲快线桥涵众多,还有很多与铁路、高速公路、中石化输油管道等交叉并行的路段,再加上地理、气候等方面因素,存在很多的技术难点。项目部针对这些技术难点积极与设计单位沟通,多次组织技术研讨,精心编制施工方案,办理交叉、跨线施工手续,竭尽全力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梅江大桥是全线唯一一座跨江大桥,桥梁下部结构采用柱式桥墩、肋板式桥台和钻孔灌注桩基础,大桥共有9个墩均位于梅江河水中,水深在4.5米至7米之间,汛期时最深处可达10米。可以说,梅江大桥开创了中国二十二冶桥梁水下施工作业的先河,既没有施工作业的积累,也没有经验可借鉴,对于项目部的技术水平是个不小的挑战。
梅江大桥水上、水下作业涉及水务、航道、海事等多个单位的多个专业领域,为确保施工期间梅江正常、安全通航,项目技术管理部在前期就做好了安全风险评价,制定了通航作业方案,并获得相关单位部门审批。根据大桥的具体地质、水文及当地气候情况,为满足施工总体进度要求及安全生产、环保等方面需要,技术管理部经过反复论证和研讨,决定采用钢平台的施工方案进行桥梁下部结构及水中墩桩基的施工。办法有了,接下来就是实践,这个过程也尤其艰难。施工中,大桥墩柱系梁顶面在常水位下1.5米,技术管理部经过仔细分析研究,决定修改最初制定的整体大沉箱方案,改用可拆卸、可重复利用的小型钢套箱方案。方案的应用不仅使施工作业更加方便快捷,还能节省材料、缩短工期,实现了降本增效。
梅州多山,而梅畲快线的高填方路基段多分布在两山体间的低洼深谷地带。因常年积水沉积,地质条件较差,提高地基承载力成为首要问题。为此,项目技术管理部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组织基底换填,使地基承载力达到规范要求后再进行下一步施工。高填方段的最大垂直高差达20多米,必须进行分层碾压配合高性能压路机补强,还要在填挖交界处加铺土工格栅避免不均匀沉降。过程中,项目部各部门团结协作、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严格执行技术管理部制定的施工方案,保证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及执行规范。
梅畲快线在三段沿河路基设置了石笼防护,这也是技术难点之一。石笼防护是指在常水位至河床底采用钢筋石笼加抛石回填处置,以钢筋石笼作为护脚形成水中抗冲刷平台,基于此平台再进行石方路基与土方路基填筑,边坡做满铺浆砌片石防护,从而使路基能够经受住江水冲刷,保证路基的稳定性。为此,项目部选取梅江水位较浅的有利时机展开石笼施工,并要求石笼的钢筋直径、尺寸、块石粒径等都严格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中首先由测量人员精准放线,随后布设控制标线,最后采用吊车吊装钢筋笼。石笼铺设采用“品”字型布置,整齐覆盖在防护堤岸边,从远处看去就像坚不可摧的长城,蔚为壮观。
技术难点逐个击破,青山绿水中上下求索。面对严峻的挑战、难攻的关卡,梅畲快线项目部沉着应对、坚定前行,在塑造了一个求真务实、高效严谨的技术管理团队的同时,也为中国二十二冶做好类似工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如今,梅畲快线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它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百姓面前,路通人和百业兴的幸福生活将会在这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