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小罐茶亮相茶博会 用新的思维建立新的标准

2018-05-23 14:43: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问:    

原标题:做新中国茶的引领者 小罐茶亮相杭州国际茶博会

做新中国茶的引领者小罐茶亮相杭州国际茶博会

现代、时尚、大气的小罐茶展馆

中新网5月23日电 中国茶如何做大市场、做强品牌?中国茶企怎样才能让更多年轻消费者爱上喝茶?5月18日至22日,伴随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的举办,作为新中国茶代表,小罐茶亮相茶博会,用新的思维建立新的标准,创造新的体验,力图用新作为实现中国茶的新未来。

打破了传统茶企的常规陈列,此次小罐茶的展台设计极富现代感和审美冲击力。作为小罐茶的产品包装,小罐不仅成为了整个空间陈列设计的核心元素,还成了区别各种茶叶品类的符号。它融洽地布满整个展台,和谐地嵌入每个区域,简洁、大气,同时配备大型电子显示屏的品牌讲解,整体空间的视觉呈现犹如一场时尚秀,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中国茶老气、土气的印象。

小罐茶销售中心总经理黄陶认为,茶博会陈列空间的设计,是茶叶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方式。除了时尚的外表,其内在体现的是小罐茶对中国茶的新思考。“现在很多茶企把茶做成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做农产品,一味强调产地、品类,产品上没有标准。第二个极端是把茶做成了脱离生活的文化产品,做得太复杂,太高深,结果适得其反,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感觉很繁琐,和他们的关联度不大,从而失去耐心。”黄陶说。

新环境下,如何让更多人喜欢上中国茶,提升他们喝茶的消费体验,如何更好地传承创新,是中国茶需要直面的新课题。而小罐茶的努力正是基于此:让中国茶年轻时尚起来,成为现代生活更好的沟通方式和载体。

据了解,小罐茶除了邀请了8位制茶大师,为中国好茶建立了认知的标准外,特别邀请了日本著名设计师神原秀夫、苹果品牌店设计师Tim Kobe,在对消费习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共同研发和设计了小罐茶的产品外观以及空间陈列,迎合了现代人的主流文化和生活方式,传递出与时俱进的创新与审美。

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曾说,用新的思维建立起新的标准和体验,已成为推动中国茶发展的时代命题。以小罐茶为代表的新中国茶正在这条发展道路上积极探索。

小罐茶对产品品质有着严于国标的内控标准

小罐茶对产品品质有着严于国标的内控标准

黄陶介绍说,小罐茶是在用消费品思维做茶,改变以前大家把茶视为农产品和文化品的做法。传统中国茶的主要问题包括买茶无标准、喝茶太复杂、送茶无价值。小罐茶结合这些消费痛点,历经4年探索与沉淀,深入不同品类的核心产区,携手非遗制茶技艺传承人,坚持原产地原料,以统一等级、统一规格、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的方式,建立起大家对中国好茶的认知标准。同时,把小罐茶作为一个品牌,而不是多个品类,进行运作,通过品牌的标准化力量和消费者建立起持续深入的沟通及联系。

据介绍,建立新标准是小罐茶自诞生之日起就在持续推进的工作。新的茶产业生态、新的品质体系、新的人才梯队、新的技术工艺、新的消费体验等都是实实在在支撑起新中国茶的“硬件”。为此,小罐茶2017年投资15亿元建设的茶行业首个智能中央工厂已破土动工,以智能制造变革茶产业正在成为现实;品质方面,小罐茶坚持“双检双测”,除了坚持国标,还建立了更为严苛的内控标准,联合国际质量管理巨头SGS,对标国际标准。同时,全部产品必须接受从鲜叶、毛茶到成品茶的3道严格农残检测,恶性杂质必须为0;在技术工艺上,小罐茶更是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除了保留纯正的非遗工艺,将充氮保鲜技术运用到茶叶保存上。

2017年,小罐茶的零售额突破1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现象级产品。很多市场人士分析,其成功的根本在于对新中国茶趋势的把握以及有效探索。

自古以来,茶不仅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社交礼仪。小罐茶积极探索将现代、时尚的中国茶,与艺术、阅读、观影、婚庆、商旅、聚会等不同生活场景,更好地融合。2017年,小罐茶和国际知名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的小说《芳华》跨界,用好茶激活读好书时的灵感和思考,是小罐茶将古老的茶融入现代生活的有益尝试;2018年春天,小罐茶携手著名摄影艺术家陈漫、知名演员陈乔恩跨界春茶时尚大片,通过视觉表达向外界传递出传承千年的茶,也可以不因循,不守旧,更时尚更现代。这些有益的探索都吸引了更多人爱上中国茶,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表示,不是中国的年轻人不爱喝茶,只有中国茶真正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中国茶,中国茶产业的强大才会指日可期。“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如小罐茶一样的品牌。发展新中国茶,复兴中国茶文化,这不是小罐茶一家企业的使命,而应成为中国茶行业的共同使命。”

[责任编辑:王亚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