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农技推广队伍:一支脱贫攻坚的先锋队

2019-08-09 16:50:51    来源:农民日报    访问:    

原标题:农技推广队伍:一支脱贫攻坚的先锋队

■近年来,农技推广体系呈现出干事有队伍、工作有场所、推广有经费、服务有手段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截至目前,全国共设立涵盖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等四个行业的国家农技推广机构7.49万个,共有人员54.14万名。

■农技推广机构具有上联政府、下联农民的优势,党的扶贫政策在基层很多需要依靠农技推广人员对广大百姓进行宣传落实。

■农技特聘计划的实施,为基层供给了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供给方式的重要创新。

■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是充分发挥科技推广资源聚集优势,以看得见、摸得着、问得明白的传播形式扩大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支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2018年,农业农村部选择全国农技推广工作基础较好、承担试点意愿较高、省级财政大力支持的八个省份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

农技推广体系是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国家队,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是开展农业公共服务、宣传贯彻党的“三农”政策的主要力量。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在法规、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从2012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6亿元专项经费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内容包括健全县乡村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提升农技推广人员能力素质、建设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等方面。

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建设,农技推广体系呈现出干事有队伍、工作有场所、推广有经费、服务有手段的良好发展态势。新时代,面临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充分利用贴近基层农户、熟悉农村农情的优势,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建设,以服务产业发展、满足科技需求为中心任务,科学谋划,尽职服务,悉心指导,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农技推广队伍 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发挥体系优势,勇做脱贫攻坚先锋队和钢钻头。截至目前,全国共设立涵盖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等4个行业的国家农技推广机构7.49万个,其中县级1.82万个,乡镇级5.41万个;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县、乡两级合计)占机构总数的96.59%,其中直接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乡镇级机构占72.22%;全国农技推广机构共有人员54.14万名,其中县乡两级农技人员数量占总数的92.26%。这为农技推广队伍直接打通服务农业农村“最后一公里”,尤其是为打通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提供了体系基础和天然优势。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持之以恒抓好产业扶贫。脱贫攻坚的核心是产业扶贫,选准、壮大产业是解决贫困地区真脱贫和持续脱贫的关键。为实现贫困地区扶贫由“输”向“造血”转变,利用科技和推广优势,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143个贫困县,根据资源优势特点和市场需求,着力打造扶贫产业,每县建设2-3个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示范推广5项以上符合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安排农技推广专项经费,开展专项科技帮扶,增强深度贫困地区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立长效脱贫机制。

在四川省凉山州,开展特色蔬菜产业标准化、畜牧科技、山区果树高效种植技术、优质晚熟芒果引种栽培等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快了当地特色蔬菜、芒果、畜牧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凉山彝区肉羊产品特色与市场竞争力。

在云南省怒江州,开展独龙牛、独龙鸡高效养殖技术和草果绿色生态种植模式的示范推广,支撑了独龙牛、独龙鸡保种扩繁,推动独龙牛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筛选出适宜怒江推广的优良草果品种,建立优质种苗基地,发展10万亩草果生产基地,实现总产值1.5亿元。

在西藏自治区,推广高原捡拾车等轻简实用农业机械,推动简单易操作的捡拾车代替传统的手工捡拾,降低了青藏高原地区妇女的劳动强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妇女的劳动方式。

紧贴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加强产业扶贫技术服务。针对贫困地区农业特色产业技术需求,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2016年-2018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6.4亿元,支持70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培育业务素质高、服务能力强的农技推广队伍,示范推广一批支撑产业扶贫的优质高效技术模式,培育一批引领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示范主体,利用科技加快将贫困地区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实力。

产业扶贫扶志扶智,驻村入户精准帮扶。解决好谁来扶、怎么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这就要求对贫困地区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农技推广机构具有上联政府、下联农民的优势,党的扶贫政策在基层很多需要依靠农技推广人员对广大百姓进行宣传落实,推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及时准确了解国家政策方针。宣贯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采取发放“明白纸”、编印宣传册、播放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利用网络、短信等现代信息手段,在贫困地区乡村广泛宣传扶贫政策、脱贫要求、培训项目、产业政策、金融保险、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农村公共服务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保家喻户晓。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农技推广人员定村、定户、定人等方式强化精准帮扶力度,驻村入户找准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实施“靶向”帮扶,提高帮扶的精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农技特聘计划 培养“永久牌”人才扶贫力量

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以及其他有意愿的地方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方式,从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科研教学单位一线服务人员中招募一批特聘农技员,培养一支精准服务产业需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服务团队,支撑贫困地区走出一条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强、贫困农户增收可持续的产业扶贫路径。

打造特色产业,带领大家干。从各地调研情况来看,多数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不突出、农技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不对口问题突出,制约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成为产业脱贫的重要瓶颈。按照服务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农户精准脱贫的要求,特聘计划通过招募有丰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较高技术专长、协调能力较强且在服务区域有较好群众基础的人员作为特聘农技员,联系有关专家、对接有关科研单位,展示先进适用技术,对贫困农户进行技能培训、技术指导、咨询服务,支撑了一批农业特色产业,有效满足了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技术需求。

陕西省宜川县将特聘计划与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结合,按照每人带动20户贫困户的原则,在每个乡镇建立一个示范基地,为47个贫困村、200个帮扶贫困户制订了产业发展计划。在特聘农技员的服务带动下,宜川县苹果、雪桃、花椒、食用菌、设施农业等产业快速发展,200个帮扶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满足多样化需求,帮着大家干。进入新时代,各地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多、内容新,现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覆盖面有限、服务供给难以满足要求,迫切需要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特聘计划的实施,为基层供给了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解决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缺品种、缺技术、缺装备、缺发展思路等问题,成为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供给方式的重要创新。

湖北省恩施市谢东升在蔬菜种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实用技术,2017年他从42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恩施市农业局招募为特聘农技员。1年多来,他通过示范推广“春提早”和“秋延晚”等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带动400多户农户发展种植1400多亩蔬菜,实现每亩纯收入4000-5000元,较种植玉米增加收入6-8倍。

市场化运作,想着法子干。特聘计划打破了传统用人的条条框框,拓展了用人渠道,实现了“三个突破”,为队伍长远发展探索了新路子。一是突破了编制管理的限制。特聘农技员招募不涉及编制,降低地方农业农村部门政策协调难度。二是突破了农技人员来源的约束。特聘农技员人员年龄、学历等不作硬性要求,以服务实用程度为根本标准,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三是突破了现有农技推广队伍管理障碍。特聘农技员考核上“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破除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体制障碍,激发了优秀特聘农技员干事创业的热情。

湖北省丹江口市聚源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江涌经营果园20多年,熟悉习家店镇柑橘产业情况,了解当前橘农生产销售情况。2019年,江涌被丹江口市农业农村局特聘为农技员,负责习家店镇7万余亩柑橘的技术指导。以前他只是在合作社负责,管理着几十个人,现在却要为1万余名橘农服务。通过1个多月的实地走访,在了解了橘农的需求后,他与镇农技中心联系,迅速从全镇选出10余户柑橘种植大户,随同技术人员一起走村入户进行柑橘春管培训,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推广农技技术服务柑橘面积达2000余亩,预计全镇柑橘增产500余万斤。

目前,特聘计划已在全国22个省份的838个国家级贫困县(或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县)实施,累计招募特聘农技人员3000人以上。天津、福建等没有贫困县的省(市)的18个县(区)也结合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实施特聘计划。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双向选择、利益驱动,把蕴藏于农业农村领域的优秀人才、乡土专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快农业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打造产业扶贫典型样板

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是充分发挥科技推广资源聚集优势,以看得见、摸得着、问得明白的传播形式扩大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支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展示基地通过聚焦地区产业发展资源,根据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需求,开展技术集成、成果展示示范和主体培训等活动,搭建起政府、农业科教推广单位、农户、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主体协同攻关、合力推广的工作平台,是“体系工作法”在基层一线实践的具体体现,对于贫困地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升农技服务实效、培育脱贫致富实用人才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创新引领,因地制宜。能否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快速推广应用、有效支撑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是检验基地成效的根本标准。以地区资源禀赋特点为基础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新材料等集中应用展示,是提升基地交流观摩、技术培训、成果转移等效果的关键。

湖南省湘阴县充分利用该县河湖交汇、水域广阔的资源优势,通过基层农技补助项目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引进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种质纯度高、饵料利用率高、技术简便易行的新品种——纯系抗病草鱼在基地集中展示示范,受到广大养殖户的普遍欢迎。基地每年向科技示范户以及养殖大户无偿发放纯系抗病草鱼鱼种300万尾以上,不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通过试点示范,全县每年可新增草鱼产量1.8万吨,渔业产值1.8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的作用不仅只是为了给农民“看”,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着农民“干”。在江西省井冈山市睦村乡上寨村,一栋连体棚和多栋单体棚,总面积3300平方米的现代蔬菜大棚阵营显得格外耀眼,有了它们,小山村有了现代农业的气息,也有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播撒希望种子的是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园区通过整合项目资金,结合当地实际和种植传统,为农户挑选适宜发展的产业,极大地改善农户生产条件和设备,为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插上腾飞的翅膀。帮扶要帮到根上,园区从项目选择到技术指导科学规划,绘就出一张张美好蓝图。

突出全链条,将增值收益留给农民。通过强化机制创新,引导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人才、资金、成果、服务等资源优势向基地集聚,使基地科研、推广、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主体紧密衔接,推动农业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和就业、创业机会留给农民,是改造和提升乡村产业的有力支撑。

宁夏青铜峡市优质稻米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通过院企合作、科企联动,相继开发出“宁香”“宁粳”“育优”等系列优质稻米新品种,但农民普遍顾虑新品种的种植风险,担心优质不能优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地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合作发展订单农业,以高于市场价10%-40%的价格与农民签订订单,基地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将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在基地进行整块示范和大面积梯度展示,增强了广大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农民参与订单的积极性。为了帮助粮农存粮,结合企业经营和农民生产实际,开办“粮食银行”,企业以资金实力做保证,按照落价保底、涨价顺价的原则发放“粮食存折”,并随时提供现金结算或粮食等物资兑换。解决了农户由于粮食储存不当,出现发霉、生虫等影响粮食品质的问题,从而卖不到好价钱。通过粮食银行,农民将粮食存到企业后,经过低温烘干处理和先进的大米生产线加工后,以“塞外香”品牌外销市场,普遍增值20%-30%。

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 解决区域性产业发展难题

我国贫困地区分布广阔,严重制约了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为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缺少引领性重大技术、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慢、农技推广服务力量分散等问题,2018年,农业农村部选择全国农技推广工作基础较好、承担试点意愿较高、省级财政大力支持的8个省份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试点以培优培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为目标,以重大技术推广为主线,以绩效评价为激励约束,构建需求关联和利益联结机制,全方位统筹成果、人才、基地等要素资源,有效集聚推广机构、科教单位、涉农企业、服务组织等各类力量,推动省市县三级上下协同,将农业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通过协同推广试点变“有什么推什么”为“要什么推什么”,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变“以点带面”为“链式推广”。

四川省构建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导向的产学研推一体化协同团队,团队中的果品营销龙头企业对符合要求的示范基地猕猴桃实现订单式销售、定价收购。围绕生产高品质红心猕猴桃,提升产业竞争力,整合构建了猕猴桃产技销推一体化模式:由示范县遴选规模化示范基地、果品销售商以市场需求导向提出果品收购标准并垫付农资款、技术首席带队围绕品质要求编制周年管理方案和采收标准、推广首席带队监督技术落地和组织技术培训、品牌农资企业负责物资供应。该模式既解决了农科教协同推广过程中的分工协作问题,又解决了农户果品营销难的问题,大大降低了种植户投资风险。目前,四川全省运用此模式共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280余亩。绵阳市安州区采用此模式,2018年鲜果每公斤平均售价提高2元,亩增收3000元以上,今年千亩核心示范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300万元以上。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组建一支农科教结合的“双首席”技术集成推广服务团队,在内蒙古5个马铃薯主产旗县建立协同推广试点15个,各示范推广试点优质脱毒种薯应用率平均达100%,优质专用品种应用率平均达到41%。示范推广试点平均亩产达3423.9公斤,商品薯率达86.12%。比周边对照田亩增产501.8公斤,增产率为17.42%,亩增产增收564.6元。项目示范推广区总增产鲜薯530万公斤,总增效590.8万元,有效带动当地马铃薯种植户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3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