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呵护绿水青山 展现田园美景

2019-07-24 13:33:30    来源:人民网    访问: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呼吸更清洁的空气,喝更干净的水,享受更优美的环境,是群众的热切期盼。放眼江淮大地,清流奔涌,群峰竞秀,河山壮美。安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探索出护山、护水、护岸三条创新模式,为生态文明安徽样板作出实践注脚。

——编 者

黄山新安江——

生态补偿 碧水奔流

本报记者 朱思雄 韩俊杰

从安徽休宁县六股尖发源,新安江逶迤东流,汇入钱塘,串起皖浙两省的人缘相亲。然而,由于“一江跨两省”,新安江一度陷入同一流域难以统一管理的窘境,出现了上游来水水质持续恶化、千岛湖水环境污染日趋加重等问题。

2012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正式启动。皖浙两省约定,当新安江在两省交界处的水质优于约定值时,下游的浙江即要给安徽一定的经济“补偿”,反之,则安徽向浙江“补偿”。上游地区主动保护、下游地区支持上游发展,这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安江方案”。

休宁县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局长韩少俊说,“过去到了汛期,江面上的垃圾最少需要二三十辆车拉走,接近100吨。而现在,即便是在汛期,垃圾也基本没有了。”2012年以来,新安江上游流域总体水质优于约定值,安徽每年向浙江境内的千岛湖输送60多亿立方米干净水。

歙县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局长潘胜利介绍,试点实施以来,沿新安江干支流累计退养网箱6000多只,涉及渔民3万多人,确保了水面清波荡漾。

歙县街口村村民程武如今是新安江上12支环保打捞队中的一员。“治水惠及今人,更造福后代。我相信政府!”程武乐呵呵地说。

黄山市通过资金直补、转产扶持、贫困救济、就业培训等措施,对渔民进行后续扶持,建立完善后续扶持机制。同时,开展增殖放流50余次、投放鱼苗3300万尾,保护新安江水域物种的多样性。

“以前发展都是靠山上那点木头,这些年采伐量逐年下降,指标都用不完。”黄山市委书记任泽锋感慨。

如今安徽省已把“新安江模式”复制到全省空气、森林、湿地等生态空间,同时拓展到滁河、洪泽湖等跨省流域,从源头上确保大江大河碧水奔流。

马鞍山——

铁腕治江 水清岸美

本报记者 韩俊杰

张鹏15岁起便跟随父亲在长江上捕鱼。今年5月,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推进,安徽马鞍山市全域渔民退捕转产工作全面展开。包括张鹏在内的上万名渔民,陆续告别“水上漂”,搬进安居房,加入新成立的石臼湖巡逻队,开启新生活。

从捕鱼人到护鱼员,变化的不只是身份,更有观念。“巡逻时,发现偷捕分子常使用地笼、迷魂阵等违法渔具,鱼不管大小都会被‘一网打尽’,这种捕捞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极大。”

日夜守护着长江下游唯一的通江湖泊,张鹏愈发觉得责任重大:“我们生于水,长于水,一定要把水岸守好、保护好,把一汪清水留给子孙后代!”

薛家洼,长江奔腾到此流速放缓,长期以来逐渐成了渔民、渔船聚集地。在以前,即便是当地人,也很少有人知道薛家洼在哪。为啥?环境脏乱差,没人乐意来。

“过去这里可以说是‘扬尘满天飞、污水遍地流’,出门都要穿胶鞋。”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金妹直摇头:“别看这里不大,以前却是岸上非法码头林立、乱搭乱建严重,江面渔船聚集、垃圾随意倾倒。”

今年5月,渔民上岸、搬迁拆迁、修复江岸、植树复绿等一系列工程旋即展开,金妹一家也作别旧居,准备搬入政府帮申请的经济适用房。

伴随着整治行动全力推进,漫天飞舞的灰尘不见了,遍地横流的污水消失了,脏乱差的非法码头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片新绿、景观平台、滨江游道……

长江之美,在江更在岸。过去,宝贵的岸线曾被大量非法码头、砂场占据,不仅让城市“临江不见江”,更让长江生态系统“红灯”频闪。如今,铁腕治江让沿江生态万象回春,马鞍山乘势而上,通过精心雕琢长江东岸23公里岸线,重塑城市“外滩”,让百姓尽享“近江亲水”之乐,感受“生态福地”之美。

安庆——

林长上岗 荒山变绿

本报记者 朱思雄 韩俊杰

杨亭村位于安庆市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北麓,原本是一个城乡边缘地带的偏僻山村。早些年,为了发家致富,村里各种小型林场泛滥,小煤矿、小砖厂林立,导致曾经的绿水青山逐渐变成荒山。

“我们村地处丘陵地带,限制了田地耕种作业。”村支部书记杨凯介绍说,“想过招商引资,尝试发展工业,但工业进村势必会影响村里的生态环境。”

不准在山上伐一棵树。1998年,村里定下规矩。在关停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后,杨亭村开始栽上了枫树、茶树、杨梅树等。见缝插绿,四季有景。

2017年6月,安徽在全国率先启动林长制改革,黄梅戏故乡安庆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唱起绿色发展的好戏。

“林长制形成了林长牵头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安庆市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还将进一步推动林长制立法。

林长帮忙,杨亭村的生态更好了,经济效益也来了。坐拥2700亩集体林场,杨亭村发展集体茶园,创办村集体茶厂,打响龙山野茶品牌。“我们村产的茶叶供不应求,很多客商提前就到村里收购。以前一年的收入差不多就够家里的日常开支,如今有了茶林,每天干七八小时,一年单务工费就能拿到1万多块钱。”村民严藕莲谈起茶林一脸兴奋。

如今,村里人均纯收入1.594万元,集体收益达150余万元,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250人全部脱贫。

“现在是‘绿水青山带笑颜’!”五横乡党委书记陈杰南笑着引用黄梅戏的唱段来描绘前景。如今的杨亭村,白墙黛瓦,垂柳依依,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毗邻农舍,小学、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人民视觉、新华社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24日 12 版)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3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