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黑木耳助增收

2018-10-17 09:21:30    来源:科技日报    访问:    

原标题:黑木耳变身“金耳朵”

10月中旬的金秋季节,行走在新疆乌什县乡村,贫困户庭院里的树荫下、示范点的杨树下,一排排整齐排列的20厘米高的白色黑木耳菌棒,远望好似一队队敦厚可爱的小哨兵,格外引人注目。

浙江科技厅援疆干部叶祥发说,在阿克苏地区30多个深度贫困村500多个贫困户家里,就有80多万个这样的菌棒。贫困户已采获新鲜黑木耳4万多公斤,仅鲜销就给农户带来50多万元的收入。

贫困户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阳光洒在依麻木镇托万克麦盖提村村民木塔力甫·太来克的小院里。拥抱、握手、照相。正在翻转菌棒的他见到叶祥发,像见到久别的亲人。

他双腿截肢,靠假肢生活,日子过得艰苦,满脸抑郁忧愁。去年夏天,叶祥发将他家作为首批种植试点示范户,在果园里放了1700多个黑木耳菌棒。在叶祥发和团队技术人员指导下,他当年卖黑木耳就收入了1万多元,脸上又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今年8月,他院子里又放了1200个菌棒,收获的黑木耳晾干已卖了8000多元。他拉着叶祥发的手急切地说:“阿康(维语大哥),明年我要买5000个菌棒,你可要帮我呀!”

黑木耳变身为农民快速增收的“金耳朵”,得益于去年一个浙江科技援疆项目——“边疆干旱地区果园套种黑木耳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的实施。去年8月,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视察了项目示范基地,做了“因地制宜,科技帮扶脱贫致富大有可为,希望大力支持,真正取得成效,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走出一条依靠科技产业脱贫的路子”的重要批示。

浙江首个跨区域支持重大科技项目

在当地,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项目带动,农民砍下的大量枝条除了被用作生活燃料外,大多被就地丢弃或随意焚烧。

叶祥发发现这一现象后,就开始思考利用好这些废弃资源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助推农民精准脱贫。叶祥发说,在营养丰富的果树枝条上培育黑木耳是首选。

用废弃果树料栽种黑木耳没有经验可循。他决定从试验入手试一试。他采集了40公斤的红枣、苹果、香梨、核桃4种果树的枝条,快递给浙江省农科院的食用菌专家,请他们帮助接上黑木耳菌种。半个多月后,喜讯传来,菌丝发育良好,初试的成功给他极大鼓舞。

紧接着,他把30个菌棒摆在指挥部后院的树荫下开展小试,每天给菌棒浇水做试验对比分析;连续3个多月坚持24小时观测,每半小时记录一次,观察黑木耳菌棒菌丝发育变化情况,形成上万个数据。5月底,菌棒成功长出了一茬新鲜黑木耳。

小试成功,叶祥发提出项目设想,向科技厅领导作了汇报。时任浙江省科技厅厅长、现任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要求“做成标志性、龙头性的科技援疆品牌项目”。于是,浙江首个跨区域帮助兄弟省区解决重大技术难题而立项的省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应运而生。

既高位研发又“接地气”

“这个项目是我们专门为贫困人口量身定制的科技创新助力精准脱贫项目,前期的生产菌棒及养菌等工作都由我们的技术团队来做,等菌棒菌丝完全发育好了没有风险以后,我们再把菌棒交到贫困户手里,贫困户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菌棒按技术要求放在自家果园里,给它们浇水遮荫,等黑木耳长成熟后采收卖掉赚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贫困户在最短时间内掌握高科技,以最快速度获得好收益。探索高位研发、低位应用的科技创新助推精准脱贫模式。”叶祥发说。

在高位研发上,项目组建了政产学研用融为一体的技术攻关团队,外引汇集多方优势的浙江省食用菌创新团队力量,内联本地农技推广人员,组织农业系统的站所资源,集小试、中试和应用示范于一体,开展技术攻关的推进速度之快业内少见。目前阿克苏地区4 条产业化应用示范生产线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投产后日产菌棒12万个以上,为明年在全地区5000个深度贫困家庭推广示范做好准备。

在低位应用上,贫困户家里都配备了自动喷淋系统,农户只要一按按钮,就能给菌棒适时自动喷水。

依麻木镇托万克麦盖提村72岁的村民吐尔逊·毛拉克在自家院子里,种了1000个菌棒,黑木耳收入7500多元,相当于他30亩玉米地的收入。他说:“管理菌棒比其他农活省时省力多了,像我这样的老人都能干。”

[责任编辑:陈梦洋]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3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