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伊犁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建强村(社区)两委“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为重点,深入分析基层矛盾纠纷特点、成因及化解措施,以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就地能化解”为目标,积极探索“广、准、实、法”四字诀,全面增强基层矛盾化解能力,提升调解工作水平,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在矛盾纠纷获知上突出一个“广”字。“广开言路”,打开群众话匣子。设立群众接待室,安排村(社区)两委、工作队成员轮流值班接访,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听取群众各类矛盾纠纷及信访诉求,当日值班人员认真记录备案,每日接访领导跟踪解决群众诉求。“广辟渠道”,走进群众心窝子。由网格长、联户长、党员、网格协警等村级力量组成网格矛盾化解领导小组,按照“网格不漏户、家庭不漏人”的要求,通过日常走访,及时发现线索排查矛盾纠纷,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按照“357”工作要求“及时受理、限时办结”。“广泛受理”,化解群众心结子。村(社区)两委通过来信来电、“1+N”全域党建、智慧治理平台、信访“两微一端”、“日、周、月研判”和“伊犁人民的奶茶会”等互联网、社交平台和工作机制,搜集各类矛盾纠纷诉求,做到网上网下联动,及时收集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二、在矛盾纠纷研判中做到一个“准”字。精准研判分类。建立矛调研判小组,将各小组长、网格长、联户长、网格协警纳入成员,依托“两代表一委员”、老党员、网格员、联户长等力量,针对不同的矛盾类型,对标精准安排调解员,分级分类化解。精准靶向施策。由村(社区)两委牵头,群众参与,按照职责,归口分解责任到“一支部三中心”,强化部门联动,形成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合力,对能及时化解的,当场解决销号;对需要时间去解决的,由村两委明确专人跟踪,按时销号化解;对需要上级协调或是暂时无法化解的,稳住当事人,第一时间上报乡镇(街道)党委研判分析或协调县(市)相关部门解决。
三、在矛盾纠纷化解中践行一个“实”字。真心实意,让群众充分理解作为硬任务。探索运用“法、理、情”矛盾纠纷疏导办法,做到以法明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对诉求合法合理的,依照法律政策限时化解;对诉求不合理的,以公平公正的原则,耐心细致的向当事人说透法理、说明事理、说通情理,缓解当事人的激动情绪,防止矛盾激化。躬行实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硬要求。对有思想情绪、危重病人、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家庭主动上门服务、嘘寒问暖、关心关爱,理清生活现状和苦难诉求;对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家庭,加大走访频次,做到随时掌握动态,充分运用司法救助、信访救助、社会救助等办法,解决群众急难急盼的问题;对长期缠闹访人员,落实帮扶教育责任人,开展思想教育,引导信访群众理性信访。实事求是,将群众满不满意作为硬指标。做好定期回访工作,对每起办结的事项由村(社区)书记定期进行回访,有针对性的做好疏导工作,引导群众树牢法治观念。
四、在矛盾纠纷预防中凸显一个“法”字。用法治文化引领、涵养群众,形成教育机制。始终把提高辖区群众法律意识作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关键环节,把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与法制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在做好调解工作的同时,通过入户、新媒体推送等形式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讲解“法治文化墙”“法治宣传栏”,营造“学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用法治文化引领、熏陶群众,形成管理机制。以法治文化为载体,规范“村规民约”,打造法治文化阵地、群众说事点、“尼亚孜大叔”“温姐”调解室等,通过法治氛围营造,群众守法意识及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意识不断增强。用法治文化引领、惠及群众,形成服务机制。不断健强村级法律服务平台,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站,每村(社区)聘请1名法律顾问、培养至少5名法律明白人,为群众解疑释惑、排忧解难,依法化解矛盾,为助力乡村振兴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援助,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伊犁州党委政法委 刘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