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内江高新区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科技创新工作新任务新要求,深入贯彻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领会其要义和精髓,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举创新发展旗帜,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以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生态营造、创新资源聚集为抓手,加速推进“四链”融合,进一步厚植创新发展土壤,推动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全面建设“西部一流科技园区、成渝主轴创新高地”。
强党建,为科技赋能装上“引导器”
坚持党建引领赋能。始终坚持战略引领、体制建设、开放合作、重点攻关为基本原则,统筹做好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全面推进科技布局,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和路线规划。有效发挥科技创新综合党委效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定期组织开展理论宣讲、业务指导,构建上下贯通、齐抓共管、共推共促的工作格局,搭建各党组织互动交流、协同合作的平台。坚持问题导向和实效导向,严格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持续抓好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和营商环境优化,强化担当作为、践行初心使命,全面开创高新区融合发展、服务发展新格局,持续彰显国家级高新区名片效应。充分践行党建引领企业,助力企业中心工作开展,指导互联网企业亿橙新媒体党支部打造内江市首个互联网企业党建文化长廊,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区域互联网党建联盟新成员、四川省互联网五星级党组织。
搭平台,为创新发展装上“推进器”
依托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中试研发平台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进行中试孵化,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根植内江、服务川渝、辐射全国的“中试熟化”平台标杆。加强创新知识产权服务,激发创新活力。与重庆猪八戒公司共建川南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建成知识产权、人才教育,园区服务、质量检测、数字版权5大平台,开展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扎实推进天府科技云服务中心和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状况调查站点建设,促进科技供需智能匹配、精准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高新技术加速推广。加快科创园专业孵化器前期建设工作。联合科投公司,针对科创园专业孵化器建设工作进行联合论证,从方案设计、运营管理、企业招引等方面入手,差异化发展定位,以产业带动创业,加快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进度,加速构建“前孵化器(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平台)-科技园区”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重培育,为创新主体装上“倍增器”
深入实施创新型高成长企业“顶天立地”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倍增”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三大行动,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打造科技企业集群,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规模。面向中小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精准孵化。园区联合各载体按照“认定一批,带动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工作思路,大力支持和鼓励孵化成熟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载体采取政策倾斜、财政扶持、奖励激励、专业辅导等手段,鼓励和支持载体入驻企业提高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孵化一批科技型企业。分类指导,促进精准梯度培育。将中小企业培养成层次鲜明、互为补充的企业梯队。在每个重点产业孵化2-3家市场前景广阔、技术水平高、竞争力强的中小型企业,从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才居住条件、解决资金困难、转型升级等方面做好领军企业培育服务工作,支持优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成为地区、全国知名企业;每年筛选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列入重点培育发展目录,组织企业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
精服务,为持续发挥装上“稳定器”
内江高新区科技局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加大领导干部深入企业现场办公工作力度,建立专人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工作制度,深入企业现场走访调研,回应企业诉求。相关业务负责同志通过换位体验收集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肠梗阻”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助推企业发展优化升级。组织12家企业参与火炬专场“国聘行动”,发布招聘岗位168个,有效推动企业与人才精准对接,解决企业用工难题。2022年以来,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15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指导企业达规入统达到4家,指导多普勒、庆琳农业等5家企业申报省市科技项目,建成金融平台以及开展金融培训指导服务活动12场,成功申报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基地)4个,进一步加强对明泰微电子、乐鸿科技等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技术合同登记额达到5400万元。
促协同,为两链融合装上“连接器”
推动全链条各环节紧密对接,加强产业联盟等组织建设。以协会、联盟等产业组织机构为纽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形成产业创新联盟,打造国产化研发制造体系,形成“扭抱缠绕”的产业合作格局。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对产业链的构成和产业融合载体分布情况进行梳理,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大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推动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相配套、高校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相协同的产业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