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打造文化底蕴美好乡镇

——记安徽颍上县新集镇创新发展纪实

2019-06-27 11:36:03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中国基层网电颍上(记者姚席席  党办 综合报道)【新集镇位于颍上县西北部,距离县城22.5公里。于1992年在新集区建成人民政府。地处颍河西岸,东与建颍乡接界,西与六十铺镇为邻,南与西三十铺镇相连,北与阜阳颍东区口孜集、杨楼乡隔河相望。全镇总面积51.5平方公里,耕地42871亩。】

 阜阳市人大副主任、颍上县委书记熊德超,颍上县委副书记、县长窦灿辉到新集镇视察指导工作,颍上县新集镇党委书记郑绪友、党委副书记、镇长杨军介绍了相关情况。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颍上县新集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坚持生态立镇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是新集镇经济发展的基础策略。新集镇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步伐。涌现了腰楼大葱、贺业全锦绣桃园、范平泉中药材种植等特色种植。三大特色经济带初步形成,沿合淮阜高速公路,发展经果林近1000亩,沿沙颍河发展中药材800余亩,沿颍口路间混套种1万多亩,另外姜郢、黄郢、腰楼蔬菜面积稳中有增,效益是传统农业的10余倍,尤其是腰楼的千亩大葱,2016年实现1800万元以上的经济收入。同时积极发展养殖业,以刘发养鹿、李冬养牛、李明养鸡等为代表养殖业有较大发展。

1139086307250094_42.jpg

11444683935594973_42.jpg

脱贫攻坚有序开展,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扫黑除恶常抓不懈。

2019年5月21日上午,颍上县新集镇召开脱贫攻坚大排查暨“夏季攻势”动员会。全镇党政班子成员、包村干部、站所负责人、各村两委成员、扶贫专干、社保员、各帮扶单位负责人、业务员参加会议。

会议学习传达了颍上县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具体安排脱贫攻坚“夏季攻势”、“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大排查以及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问题整改等工作,并对“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大排查工作对与会人员进行了现场业务培训。会议指出,各村(社区)、各站所要对照镇里制定的脱贫攻坚整改任务清单,结合中央巡视反馈的问题,狠抓整改落实,确保存在的问题按照要求整改落实到位。针对大排查工作,要采取村村到、户户过、人人访的方法,对照镇问题排查走访问卷,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及边缘户、重点人群、一般农户进行全覆盖、无死角排查走访,对排查发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确保排查发现问题“清零”。会议要求,与会人员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认真按照大排查范围、排查内容、排查方式的总体要求,全面排查“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及帮扶情况,对照问题立行立改,确保“排查补短板”工作取得实效;秸秆禁烧工作要调度好机械,做好抢收抢种准备,坚决杜绝思想麻痹大意和经验主义,确保全年实现“零火点”;要结合扫黑除恶开展全镇信访维稳大排查,提高线索摸排数量和质量,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会议还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问题整改、秸秆禁烧、三夏、改厕等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颍上县新集镇党委书记郑绪友(中)、党委副书记、镇长杨军(右一)

社会事业不断完善,获得好评。

近年来,该镇共有5个村实施5个一事一议项目,受益人口达23492人。其中水泥路5条,全长2.7千米,太阳能路灯155盏。全镇中小学校11所(含民办一所);医院升级改造,升级改造后,新集卫生院辐射周边范围不断扩大,解决了近万户乡镇村民的就医难题。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期间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其中,除了以往的景点旅游外,压力山大的“城中人”逐渐瞄准了一些有文化历史底蕴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地方,他们想去那里进行一次身与心的SPA。

日前,记者就走进了安徽省颍上县新集古镇,领略了一番别样的古镇风光。新集镇地处淮北平原南部,位于颍上县西北45华里,毗邻颍河。新集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年交通发达,商贸云集,是颍河岸边一座古老重镇。新集镇文化底蕴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石道古街、四道牌坊、李家祠堂、土地庙、关帝庙、江踏子等诸多人文景观和美丽传说,见证着新集镇300多年的历史沉淀。

古色古香 品文化底蕴,话说大美新集。   新集镇起原于公元245年,三国北魏,曹操伐吴时淝水之战和赤壁大战时,曹操派部将夏侯淳运粮到此,是沙颍河扚洄水窝子正好停船向岸上堆放粮食,曹操命名为千仑湾,为确保军粮的安全,从腰楼到姚湾修筑了长达6公里的沿河大堤,当地群众就依水兴市叫小兴集、继而大兴集,到公元1626年明崇祯六年,定为永兴集,1951年划行政区时,把永兴集和六十铺合并为新六区为丁简便,把永兴集简称为新集镇。

该镇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名胜古迹众多,东西古街、古石条铺地、南帐房、北堆坊、东当点、街心四道、过街牌坊,西街建有李家祠堂、关帝庙、土地庙、仙姑故里、江踏子(客、货运码头)等均布局奇特,设计精巧,景象壮观。数百年来,诸多人文景观和美丽传说依然流传在民间。

坐落在新集镇北头的关帝庙俗称北大庙,东临颍河,原为山西会馆旧址。建于1798年,到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所说,当时有一位法师镜江,为修此庙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化缘,集资筹款。镜江大师说关帝不属于商周初封神之内的神位,改为观音庙,此庙占地十余亩,拥有庙宇二十余间,其中有大殿三间,坐北朝南。在殿正中塑有关公神像,神像两边,左为周仓,右为关平,东间塑有火神罗轩,两边两个立占神,一个手捧炎鸽子,一个手拿炎葫芦,西间塑有华佗药祖,手展药书,两边两药童。院内殿前有阅台,供拜庙用。东侧有一大钟。大门两边的别联:为善不昌祖有余殃殃尽则昌、为恶不灭祖有余德德尽则灭。庙院看似不大,会期,曾有72班子灯同时前来拜庙,方圆数百里的善男信女、求神拜庙、观灯许愿者不计其数,进入院内从不感拥挤,是远近文明的一方宝地。

走过北大庙来到位于新集镇街西头北侧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李家祠堂。李家祠堂是明末清初期当地一李姓财主,当时拥有土地上千顷,曾挂过千顷牌。其祖上官至员外郎。于清朝光绪十八年在此为其先人建祠。该祠堂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分大殿、腰殿、前殿、廊房、厢房等。前排是走马门楼,内有屏门相隔,两边八字粉墙,方石铺地,石狮守门。两扇黑底红心的大门上写着“阀阅分山左,宗祠建颍东”。前院东西对面厢房各三间。一排是三间腰殿,前檐是十一扇棂子门,门高一丈,镶有玻璃,后檐是十二块红漆木板,两侧有角门通往后院。后院两侧是半开敞的走廊,一只月牙门通往东西两个跨院。中间筑有一个一米高七平方米的平台,是其子孙后人们祭奠跪拜的地方。大殿坐落在正中央,高十米,重梁起架,设计精巧,造势宏伟,雕梁画栋,十分壮观。正殿门头上悬一“急公好义"的横匾(系袁世凯手书),正殿内高台上排列着李氏祖先的牌位,外罩花纹的玻璃小门,最上面的横匾上写着“斋名严肃”。每层房屋的廊檐下均有图案,前后计二十四处,为二十四孝图。雕工精致,惟妙惟肖。前后每根柱子的横梁上刻着“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鲤鱼跳龙门”等多种图案。工艺精巧,玲珑剔透,整个建筑井然序,巍巍壮观。

在李氏宗祠的东边不远处就是四道牌坊的原址,至今还有一块横放在地上的石雕牌坊过梁,上面雕刻着狮子滚绣球图案。据牌文所记,此牌建于清道光十年,是建侯李廷千之妻节孝牌。两牌坊形状大致相同,牌坊两侧各矗立四根高大的石柱,支撑着上面一块五米长的古板,古板中央刻有“圣旨”。一字。两边雕有二龙戏珠,顶端刻有丹凤朝阳的图案。由此牌坊向西五丈许,又有一牌坊,是清朝千总李仁初之妻节孝牌。上面横石板上刻有“乐善好施”四个大字,中央依然是石雕的二龙戏珠,两侧同样有丹凤朝阳的图案。石梁旁几位老人悠闲地打着骨牌,最小的也有81岁,他们亲身经历了古街的兴衰,见证着新集的发展,老有所乐,颐养天年。

文化传承古琴悠然 铁花乍现

据悉,该镇历史悠久,招引了四方才子、八方商客,云集到永兴集,在商贸繁荣的基础上,因人口集中就少不了文化传承,首先从苏、扬、常、杭州引进的文化锣鼓棚子合奏,锣鼓棚子和一股的锣鼓不同,一般的只有鼓、大锣、二锣、大镲、小饮5种乐器,江南锣鼓棚子非同一般,除以上5种乐器外,还有笙、箫、笛、管、铃、钟、筝可以单奏,也可以和小车灯、独杆子桥、花挑子灯、旱船灯、肘阁等合作,让人们听得如痴如醉,看得心旷神怡。

新集镇始终传承着民间的灯艺,有独杆子桥、小车子灯、旱船灯、花挑子灯、水牛灯、老驴灯、狮子灯、龙灯、蛤蜊二子灯等。吹、拉、弹、唱艺人传承至今,永兴集的灯在阜阳市是有名的,受到当时官员高度评语——“灯奇人美”。从1956年成立豫剧团至今, 2005年新集镇民间艺术团,代表安徽省去广东省番禺参加中国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飘色会演,获得了山花奖和入围奖给安徽增光。

该镇的广大群众非常重视古文化传承中深厚的乡音、乡情。一年四季都有当地的礼俗,春节期间的礼俗大致和其他地方一样,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十九观音菩萨的生日传统庙会,五月端阳节玩龙船,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摇火把子、摇火球,摸秧意思:人们可以任意摘取农作物不算偷盗行为,送“冬瓜儿”意思是没有男孩这一家,其他人用冬瓜穿着小孩的衣服画上一男孩送给他,喜庆生个儿子等。

据说:以前人穷,也没有见过烟花是什么样的,群众为了喜庆搞文化活动,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用芦苇竹竿扎架子,里面扎成各种各样的典故,如西游记、狮子捣马蜂,火烧葡萄架等等。用火药引子点燃以上的典故引起爆炸。打花是把炼铁的炉子架在大树下,把生铁炼成铁汁,然后一个人手拿铁勺子舀出里面的铁汁,向另外一个人手中木锨上倒,拿木锨的人用力向上迎打,打成满树铁花,非常好看,深受群众欢迎,流传至今。

颍上县新集镇党委书记郑绪友、镇长杨军带领新集镇全镇人民和老艺人、艺人爱好者;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坚决保护好文化遗产确保历史文化的传流,在保留历史传流的宗旨基础上不断的改革创新随着社会发展,将新集镇的文化事业在创辉煌;在这伟大的以人为本的时代里多给人民增添精神粮食为党中央国务院所提倡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作出自己的贡献,相信新集镇的明天会更加耀眼。

[责任编辑:张淼]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