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移动互联网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化

2018-06-01 16:08: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问:    

原标题:网络直播文化课,让山区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中新网6月1日电 当城市里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捧着由大师撰写的课本,感受着唐诗宋词的韵味时,有一群大山里的同龄人,他们对知识极度渴望,却受困于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中。

教育的均衡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但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衍生出来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了探索贫困地区教育困境的破解之道,5月31日,“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大型扶贫公益活动正式启动,将由各领域专家和专业团队联手打造以传统文化为题的系列直播课,内容包括汉字、书法、诗歌、民乐、戏曲、节俗、礼仪等方面。

该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教育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所、陌陌科技、国学院网、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国学》杂志等机构联合发起,途梦视界参与组织。主办方希望通过网络直播的普惠形式,破解传统文化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老大难问题,让贫困乡村的孩子们“零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美的种子,通过了解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点击进入下一页

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待解

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文件明确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要全方位融入和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对于这样的方向,乡村学校的老师们在欢迎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烦恼,传统文化的优质教师资源去哪里找?贵州省平塘县平舟镇实验小校副校长令狐昌和告诉记者,受益于贵州省教育厅推进的“班班通”工程,学校所有的班级都已经建成了多媒体教室,但缺的是好内容,尤其是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专业的课程和优质的师资的匮乏亟待解决。

这样的困扰并非只存在于平塘县平舟镇实验小校,教育部部长助理郑富芝近日就曾表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是整个教育发展当中的最短板,“突出的表现是,下不去,下去之后也留不住。”

为了补好这个短板,下一步国家将从提高乡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上着眼,进行综合治理,促进解决困难地区学校师资短缺以及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为此提出了提升教师待遇、激励促进优秀教师向乡村流动、增加特岗计划教师数量等措施。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加大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教育投入:2018—2020年中央财政新增安排70亿元,重点支持“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支持贫困县、民族自治县等改善教育设施。同时,会议还提到,将新增1万名“特岗计划”教师名额,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移动互联网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化

演员江一燕在山村支教10年,她说到:“当你在山区的时候,你真的觉得孩子们特别需要你,他们特别渴望外面的世界,渴望多知道一点点东西,那个时候就想燃烧自己,把自己知道的每一件小事都告诉他们。”

很多乡村的孩子别说学校教育,连基本的家庭陪伴都缺失。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们只能和年迈的祖辈为伴,而祖辈们的观念往往又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使得山区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的同龄人。

江一燕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人们,贫困乡村的孩子有多么渴望知识,而最能为他们带来知识的,就是一位位心系教育的老师。

拉进优秀教师和贫困地区孩子们的距离,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关心教育的人的梦想。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扶贫投入的增加,不少贫困乡村的学校校舍、教学设备、网络条件越来越好,为网络直播课的实现奠定了硬件基础。对于贫困地区孩子们来说,北京上海的名师们不再遥不可及,孩子们可以通过电脑屏幕,感受外面世界的美好,为同样美好的未来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综合运用包括互联网等在内的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让教育资源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有了解决之道。

优质的文化内容通过直播普惠到更多人

5月31日下午2点,“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第一课《汉字里的华夏中国》在陌陌平台上用直播的方式开讲。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在一首悠扬的古琴曲声中,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与篆刻专业硕士徐一超用毛笔在卷轴上写下第一堂扶贫公益课的主题——“汉字里的华夏中国”。授课讲师是我国著名汉字科普者、“汉字思维”课程体系创始人李山川老师,作为《上下五千年》专栏作者,李老师在40分钟的时间里,用生动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述了汉字背后的上下五千年。

比如,在讲述“雀”字的构成时,李老师说到,“古人很喜欢用‘小鸟’来创造文字。大家可以回去考考你们的爸爸妈妈,雀是怎么写?你可以告诉他们,是一个小字加一个隹字。”

“隹”字就是一个象形文字,由小鸟的形状演变而来。在古代,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写作鸟(鳥),而把短尾巴的鸟写作隹。

从动物的形状以及古代人的生活习性出发,李老师还讲述了多个汉字的由来。他告诉孩子们,汉字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象形文字,也是唯一可以激发全脑的文字。

结合了讲、演、展、互动等多种表现形式的公益课,以李山川老师的讲解为主线,同时与书法老师、古琴老师配合,为孩子们呈现了一趟生动活泼的古代汉字课程。

在李山川老师讲到“乐”字的时候,专司开场古琴表演的李乐老师为孩子们讲述了七弦琴的来历:原来,最早古琴是只有5根弦的,后来在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又增加了两根弦,构成了流传至今的七弦琴。徐一超老师则配合李老师对象形文字的讲解节奏,绘制了一幅象形字的书法作品。

这些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孩子们耳目一新,对汉字文化的讨论从课上一直延续到了课下。

“李老师说爱这个字,其实包含了很多道理,对兄弟姐妹的爱是悌爱,对朋友叫友爱,当然最伟大的爱还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叫慈爱。谁言寸草心中的寸草心指的便是慈爱。这些话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湖南怀化沅陵落坪九校六年级的的钟爽小朋友在自己的学习体会里这样写道。

湖南怀化沅陵落坪九校的蒋炘芳老师,这个“特别棒”的课程“打开了孩子们学习传统汉字知识的大门”。

据主办方透露,该活动将聚集传统文化优质教育资源,继汉字、书法之后,还将陆续推出诗歌、民乐、戏曲、节俗、礼仪等方面的系列公益课。主办方希望以网络直播的形式,破解人才匮乏、传统文化优质资源不均衡的老大难问题,推动优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乡村学校实现普惠,让贫困乡村的孩子们“零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5月31日当天,有8个省份的25所学校的孩子们通过多媒体教室观看了“送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正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所指出的,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要综合运用包括互联网站在内的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将结合了讲、演、展、即时互动等多种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互联网技术加以融合,也为夯实中华文明的基石,提供了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的传播新模式,使得传统文化越发“活起来”,让优质的文化内容普惠到了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王亚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