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机器人10秒为癌症患者开处方 20年后还要医生护士吗?

2018-04-12 15:39:06    来源:武汉晚报    访问:    

机器人10秒为癌症患者开处方

能喂饭的机器人已上岗护理病人

二十年后还需要医生护士吗

未来人工智能将是医生的得力助手

记者王恺凝

8日,同济医院导诊机器人“童童”第一次上岗,引发读者网友高度关注。其实,“童童”的伙伴们早已深入全球医疗业,默默为人类服务了。在全球,医用人工智能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目前,我国已将机器人、智能制造和数字诊疗装备等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随着“脑计划”“人工智能2.0”“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科研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使用,医生护士会下岗吗?这一天什么时候会到来?

十秒为癌症患者开处方的机器人已到国内

到医院看病,给你诊断病情的医生,是一个机器人。这一天真的来了!去年9月,已在美国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评定考试的机器人医生沃森,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正式亮相,与沪上知名肿瘤专家展开了一场结直肠癌治疗的“人机大讨论”。

该院肿瘤科方珏敏博士把一例63岁男性结肠癌肝转移病历的病理数据“讲”给沃森听,包括治疗史、分期特征、转移情况等。沃森医生“思考”了10多秒钟,在电脑屏幕上开出了一张详细的诊疗方案分析单,还列出了详细的用药、治疗建议、参考文献全文等,反应之快令人惊叹。

10多秒的时间里,沃森都干了什么呢?它穿梭过看不见的网络,跑了趟美国,在庞大的数据库里阅读了3469本医学专著、248000篇论文、69种治疗方案、61540次实验数据、106000份临床报告。在返回上海之前,它还把自己的诊疗方案部分内容翻译成了中文。

沃森的分析单中除了给医生提供推荐诊疗方案,还给出了可选择的其他方案。这意味着,方案的选择、把握和执行还是在医生手中。

不同的是,人类专家依据的是自己多年临床诊断的经验,而沃森依据的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对相关病例的大数据分析。沃森的分析单中同时标示出了橙色和红色的部分,分别代表可考虑使用和不推荐使用,而且,当医生选定了某一种治疗方案后,它还会给出采用此方案的病例数、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关信息,帮助医生总体评估该方案的疗效与风险,将风险降到最低。

上海十院肿瘤科主任许青教授说,沃森是IBM公司研发的医疗人工智能,已经在美国顶级癌症中心等14个国家的多个肿瘤治疗中心进行临床应用。目前在中国可以支持肺癌、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胃癌、宫颈癌和卵巢癌8种以上癌症的辅助治疗。与此同时,沃森医生每天也在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眼界。

记者了解到,武汉也有专家在研发医生机器人。六年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刘娟教授团队基于本土研发了一套“医学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去年落户武汉市中心医院。目前,这套系统正处于试用学习阶段,将率先用在该院乳腺病病理分析诊断等领域,做出辅助诊断意见提供给病理医生。经过万级样本量学习,它会变得“火眼金睛”,成为医生最得力的智能助手。

在国外,能喂饭的机器人已上岗护理病人

2013年,日本松下公司推出一款自动送药机器人。由远程电脑控制,在投产时会将医院的建筑路线存在机器人的脑袋里,并且运动精密的侦测感应系统和自动导航系统让机器人可以自行规划送药和行进路线。它不仅能够识别障碍物和人,还能够精确地避开,甚至可以自己乘坐电梯到达不同楼层。

日本医院还有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自己吃饭的病人,所以喂饭机器人应运而生。到了饭点,它可以帮助残疾人利用嘴巴、手或脚控制一个操作杆吃饭。人们可以使用下巴或肩等部位推动棒状操作杆,就可以对机器人的手臂进行操作,机器人手臂前端装有叉和勺子,能够将食物自动夹起,并送到操作者嘴边。豆腐等软性食品则可以用勺直接舀起,饭菜送到嘴前,上层的叉子还会感应缩回,不会伤到使用者的嘴巴,靠着喂食机器,颈部以下瘫痪的病人、肢体不便的老人,也能自行进食。

科大讯飞产品经理刘楠楠说,日本是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医疗机器人、智能影像识别、辅助诊断以及药品研发四个方面。医疗机器人又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救援机器人和转运机器人。中国现在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并用于临床的是手术机器人,其他医疗机器人尚处于研发阶段。

略具规模的医院将都会配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在美国,达芬奇机器人已经非常普及,在包括社区医院在内的全国5000多家医院里,达芬奇机器人的装机量已经达到2200多台,只要是略具规模的医院,肯定会配备达芬奇机器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代表着当今机器人最高水平。和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它优势明显:一是突破了人眼局限,可以进入人体内部,手术视野放大了20倍;二是突破了人手局限,在人手伸不进的区域,机器手可360度灵活穿行,具有人手无法相比的稳定性和精确度,防止人手可能出现的抖动;三是不需要开腹,创口仅在1厘米左右,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大大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目前,全球每年使用“达芬奇”来进行的手术约400万台。根据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技术水平以及全球其他相关技术的研发,刘楠楠认为未来手术机器人的技术发展方向在于力触觉反馈系统、导航定位系统和自然腔道机器人系统。

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也有自己的手术机器人——“妙手”,隶属国家 863 计划资助项目,主要研发团队来自天津大学。可以在医生控制下完成切割、分离、剥离、缝合、打结等手术操作,科研阶段已成功地对兔子颈部和腿部动脉进行了血管吻合手术。该系统于2014年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最早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采用。与“达芬奇”类似,“妙手”提高医生手术舒适度,医生可以坐姿执行腹腔镜手术,手臂处有充分支撑,且手部抖动也会被适当减弱,避免疲劳;成像效果好,相较传统的腹腔镜手术需根据视野内物体形变判断距离,机械臂末端的摄像头带来的直视效果更为准确;机械臂灵活,反馈率高,延迟微弱,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且活动范围所受的限制小于人手。

国内医疗机器人正向产业化过渡

刘娟表示,国内的医疗机器人产品普遍进入了高校科研和临床试验向产业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目前国内还有一些科研成果正在转化,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脊柱外科机器人系统等。“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如医疗机器人、药物研发、基因测序、远程医疗、智能诊断等。”

同济医院心内科年轻医生周宁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美国人工智能的发达让他回国后,在业余之际很关注国内该项技术的发展。他认为,医疗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不高、人工智能医疗应用缺乏政策支持和配套法规、面临公众信任和伦理挑战、缺少复合型人才等问题,制约了国内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医生。因为医学一半是自然科学,一半是人文科学。但人工智能会是医生的得力助手。”周宁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它的学习曲线比医生成长的学习曲线要快得多。最多20年吧,医疗行业许多繁琐岗位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责任编辑:程丽宏]

相关内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