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

2018-06-08 15:47: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问:    

原标题:琵琶声传入乡村教室 古典音乐直播开启美育第一课

中新网6月8日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将琵琶声的清脆悦耳、圆润婉转描绘得栩栩如生。

古人经常会用琵琶声来隐喻当下的心境,细细品读这些古诗词,我们仿佛也能体味到作者激扬、喜乐、幽抑、哀伤的情绪。在诗人的笔下,古典音乐之美跃然纸上。

古典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河里的一块瑰宝,感知音乐之美的教育应当融入到我们当下的素质教育中。但是,许多偏远乡村的孩子,在基础教育尚且缺失的情况下,甚少有机会能接触到这块瑰宝。

为了探索贫困地区教育困境的破解之道,5月31日,“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大型活动正式启动,由各领域专家和专业团队联手打造以传统文化为题的系列直播课,内容包括汉字、书法、诗歌、民乐、戏曲、节俗、礼仪等方面。

该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教育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所、陌陌科技、国学院网、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国学》杂志等机构联合发起,途梦视界参与组织。主办方希望通过网络直播的普惠形式,破解传统文化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老大难问题,让贫困乡村的孩子们“零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美的种子,通过了解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6月7日下午,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邀艺术家于源春老师莅临陌陌直播现场,为孩子们上了一堂活泼生动又感动十足的琵琶音乐课。

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

随着一首经典琵琶古曲《阳春白雪》的曲子响起,于老师的音乐课开始了。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听到如此美妙的琵琶声,很快便陶醉其中。

于老师介绍,这首曲子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型的非常古老的乐曲,它描述的是在春天欣欣向荣、万物争春的这样一种蓬勃的景象。

“在春天已经到来的时候,又下了一场非常沁人心脾的美丽的白雪,这是多么与众不同的景象啊。它正是形容我们在人生中那些可遇不可求的、并不是那么常见的美好。”于老师循循善诱的向孩子们描绘。

点击进入下一页

随后,于老师向孩子们讲解了“琵琶”一名的由来:按照汉字会意、形声的造字方法来分析,“琵琶”有四个“王”字,在偏旁部首中“王”实为“玉”,因此,用“四玉相撞”来形容琵琶的声音。

于老师还讲述到,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里,琵琶不仅仅作为乐器出现,它也是佛教里一件重要的法器,寓意“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像弹琴一样,琴弦松了不出声,紧了会崩断。

从琵琶的名字,发展的历史、琵琶名曲的由来,到它所蕴含的古人处世智慧,于老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祖国各地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视野丰富、别开生面的音乐课。

通过网络直播,有来自湖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河北、黑龙江、广西、云南九个省份22所学校的学生集体观看了这堂音乐课。讲课结束之后,孩子们还饶有兴趣的问了于老师很多问题。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有孩子问,“琵琶好学吗?”

“琵琶不好学,可难了。你想学吗?”于老师说到。

“想学!”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身影、天真而渴望的眼神,舞台上的于老师感动得落泪了。

“于老师,弹琴手指会不会难受啊?”“您学琵琶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放弃?”有孩子问到。

于老师回答,很多事情,有的时候你会因为太辛苦了、因为条件限制,很多很多原因都会想让你放弃。

“孩子,你坚持一件事情不容易,做好一件事情更难。人一生当中坚持一件事情就非常的重要。”

这些孩子可能还不太能理解成为音乐家要出多大的努力,但是,通过这堂音乐课,通过网络直播,于老师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坚持,传递到了山区孩子们的心灵里。正如于老师所说,人生会有很长很长的路等着你们,可是你去找一个自己喜爱的事物,用音乐或者是任何一种高尚的艺术把精神填满了,这样会在心中留下一颗美好的种子。

“互联网+”探索破题教育公平

让每一个孩子公平的享受教育、获得知识,也是我们全社会的关切。

宁夏通过打造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区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到100%。在闽宁中学的“智慧教室”,学生们人手一个平板电脑,向总理展示上面集成的优质教育课件和彼此分享的学习心得。

针对当地网速慢、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等困难,李克强总理要求有关部门要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他说,“互联网+教育”是促进起点公平的有效手段。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让教育资源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有了解决之道。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同样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综合运用包括互联网等在内的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点击进入下一页

《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优秀传统文化要全方位融入和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不过,对于传统文化进校园,乡村学校的老师们在欢迎的同时也会有自己的烦恼,传统文化的优质教师资源去哪里找?

此前,贵州省平塘县平舟镇实验小校副校长令狐昌和告诉记者,受益于贵州省教育厅推进的“班班通”工程,学校所有的班级都已经建成了多媒体教室,但缺的是好内容,尤其是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专业的课程和优质的师资的匮乏亟待解决。

5月31日下午2点,“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第一课《汉字里的华夏中国》在陌陌平台上用直播的方式开讲。我国著名汉字科普者、“汉字思维”课程体系创始人李山川老师,在40分钟的时间里,与书法老师、古琴老师配合,为孩子们呈现了一趟生动活泼的古代汉字课程。

这样的授课形式为孩子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课堂体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缓解乡村优质师资短缺的难题提出了解决之道。湖南怀化沅陵落坪九校的蒋炘芳老师认为,这个“特别棒”的课程“打开了孩子们学习传统汉字知识的大门”。

主办方对此表示,希望能以网络直播的形式,破解人才匮乏、传统文化优质资源不均衡的老大难问题,推动优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乡村学校实现普惠,让贫困乡村的孩子们“零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继汉字课、音乐课之后,还将陆续推出诗歌、戏曲、节俗、礼仪等方面的系列直播课。

[责任编辑:王亚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