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干燥了,他担心发生火情”“起风、下雨,他忧虑会不会发生洪涝灾害”“每个深夜,他总是挂着心怕错过突然响起的电话”……大家都觉得,成为“应急人”后,赵军的胆子越来越“小”了。 作为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应急管理局局长,赵军始终“如履薄冰”;时刻担心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他,总是冲锋在应急处置第一线。
7月30日晚,中央宣传部、应急管理部联合发布2023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赵军光荣上榜,这也是对他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最好褒奖。
▲2023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赵军。来源:应急管理部官方微博
面对这份荣誉,赵军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他会继续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过去的成绩作为新的工作起点,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业务和管理水平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入行“应急人”:从“门外汉”变身“专家” 源于一次次下矿井积累出的经验
资中县葫芦寺矿业有限公司井下操作工尹志军还记得,2022年3月17日那天,赵军第一次给他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
当时,正在300多米深的矿井里操作采煤机的他,突然听到一声刺耳的警报声。“坏了,可能出事了!”尹志军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工长跑了过来,组织大家往井口撤离。
到了院里,尹志军看到这样一个场景——煤矿的几名领导围着一个头戴安全帽、脸上黑一块白一块的“陌生人”,“陌生人”情绪很激动,正在大声说着什么。后来跟工友聊天尹志军才知道,那个“陌生人”就是资中县应急管理局局长赵军。
原来,那天赵军率队下井检查时,发现该公司+108m水平暗斜井挡车栏处于开启状态。“这个很危险,串车提升过程中一旦发生断绳、脱钩,后果将不堪设想,轻则撞坏沿线电缆、设备,重则将危及下方作业人员生命安全。”赵军当场责令矿方立即排除隐患,将挡车装置恢复成关闭状态,并向现场作业人员和陪同检查人员普及违章违规的危害性。
隐患得到及时排除,尹志军和工友们私下里都说赵军“专业、懂行”。其实,那时的赵军只是个刚“入行”一年的“门外汉”,外人看来的“专业”,源于他一次又一次下井积累的经验。没有特殊情况,每周下井一次,这是赵军给自己定的目标。
▲赵军(前一)带队下井检查煤矿采掘部署情况
“打过很多次退堂鼓,安全生产工作很难,集专业性、业务性、技术性于一体。”赵军坦言,刚转岗到应急管理局当“一把手”很不适应,需要学习的很多,“但又不能不学,我多学一点儿,能多找到点儿隐患,群众就能安全一些。”
在赵军看来,从事煤矿安全监管工作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没有季节之分,没有时间段之分,一年到头都是一样的标准、一样的状态、一样的机制。“想干好这个工作,要靠365天一天一天守出来,需要紧盯细查每一个环节部位,不能有丝毫马虎。”
监管探索:每个气瓶实行二维码认证管理 推动制定城区液化石油气集中配送制度
2021年12月13日23时许,接到群众举报:资中县水南镇火车站货场旁铁路桥附近有较大液化气异味,疑似发生液化气泄漏。
赵军立即赶往事发现场,会同燃气公司工作人员对周边燃气管道进行检查。经过仔细检查,燃气管道没有问题。在组织相关人员对情况进行分析时,赵军提出有两种可能:一是有人在附近倾倒了东西;二是附近小作坊排放了异物。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排查,最终确定是一家私人液化石油气作坊向铁路桥附近倾倒了约5公斤液化石油气废液。
“还好处置及时,不然极有可能发生事故。”为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源,赵军带着工作人员用了4个小时才处置完毕。
从此,“液化石油气安全”将赵军时刻紧绷的神经拉得更紧了。当时,资中县市场上流通和存储的气瓶多达8000余个,各种规模的配送站分布于城区,各类配送站点规模小、水平低、监管难度大。部分配送点甚至设在小区、市场等人口密集场所,加上配送人员本身专业知识及安全意识良莠不齐,给整个液化石油气市场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液化石油气瓶一旦出事就是大事。”那次事件后,赵军就在思考如何有效解决液化石油气的安全问题。给上级相关部门报告,走访调研,召开液化石油气安全监管工作推进会……那段时间,赵军一直在探索液化石油气安全监管的新思路。经过反复酝酿、探讨,在他推动下,与住建部门协商制定了“资中县城区液化石油气集中配送制度”。
如今,资中县的每一个液化石油气瓶上都附有可以追溯的二维码,包含气瓶标号、气瓶条码、下检日期、产权单位、出厂重量、气瓶规格、生产日期等信息。除了“一码”,管理新模式还要求“五专”,即专点储存、专业管理、专车运输、专人配送、专业宣传,极大减少了配送环节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
干事创业:一场火灾让他决定补充救援力量 组建一支上百人的社会救援队
“胆小”,并不代表赵军没有干事创业的决心和勇气。
2022年8月14日晚8点,资中县双龙镇铧头场村和重龙镇歇山庙村交界处发生一起荒火,离火点不到100米的地方有3户人家。赵军负责现场救援指挥工作,为了解火情,他不断趋近火点。午夜时分,大火终于被扑灭了。
“灾害发生时,怎么才能最快处置,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望着火场留下来的灰烬,赵军陷入沉思。十几个协助搬运打火装备和物资的村民,让赵军找到了方向——动员群众参与,组建一支家乡社会救援队。
赵军介绍,资中县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足,迫切需要补充救援力量,打造一个属于资中县民间社会救援力量的品牌。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是他的初衷。于是,他决定吸纳“志同道合”的民间救援力量参与组建队伍。
从一个想法到真正落地,困难重重。游说别人加入这个没有工资报酬、还需自己贴钱补贴生活的队伍,是他面临的第一道难关。赵军最先想到的是周红军。2020年,赵军和周红军在一次地震演练上结识,当时周红军是内江市蓝天救援队队员。
2022年10月,接到赵军电话后,周红军第一时间拒绝了,因为他认为从“零”开始组建一支队伍难度太大,“几乎不可能”。
赵军没有放弃,第二次见面时,他拿出了满满的诚意:上百页的计划书,包括组建方案、运营模式、装备人员、训练内容等。就这样,经过5次游说,周红军终于松口,成为救援队第一个加入的队员。
跟随周红军的步伐,10多名分散在各地的资中籍救援队员纷纷加入。就这样,资中天雷救援队于今年4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目前,这支由赵军组建的救援队,已由当初的10余人发展到101人。
队伍建起来了,如何运转?赵军介绍道,在资中县22个镇都配备了2-3名队员,一旦发生险情,由县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调度险情研判,若要出险救援,便由应急管理局命令调度救援队,通知队长按照就近原则派员第一时间进行救援处置。队伍实行半军事化管理,队员平时根据工作生活时间安排参加水域救援、火灾扑救等训练,一个阶段训练一个科目,等到该阶段科目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训练。
“取名为天雷,就是想体现救援速度,时间就是生命,与时间赛跑。”赵军谈到,今年4月,新桥镇发生山火,资中县应急管理局接到险情报告后,第一时间通知资中天雷救援队,救援队派出的10人是最先赶到现场的队伍。建队以来,资中天雷救援队先后参与应急救援演训任务36次,累计服务时长达3980小时。
救援勇士: 奋战洪水,三天后才知道肋骨已骨折 医生称他是“铁人”
2020年8月中旬,受沱江上游暴雨影响,资中县鱼溪镇麻柳河迎来1981年以来的最大洪峰过境,水位迅速上涨,沿河村社2000余名群众被洪水围困,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巨大的威胁。
面对滔滔洪水,时任资中县鱼溪镇党委书记的赵军冲在救援一线。街道上水深接近1米,救援车辆无法通行,赵军立即拽住一名挖掘机驾驶员,自己也跟着跳进挖掘机铲斗,沿街搜救被困群众。
河对岸的村子受灾最严重,许多房屋的一层被完全淹没。为尽快将被困群众转移出来,赵军跳上皮划艇和救援人员一起到河对岸参与搜救。
▲2020年8月,赵军(左)在洪灾中展开救援
那次救援,赵军和同事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2000多名被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无一人伤亡。
其间,赵军不小心摔了一跤,在地上躺了五六分钟,才在同事搀扶下站了起来,继续参与抢险救援。直到救援结束,赵军到医院检查才发现,他的2根右侧肋骨已经骨折。了解到赵军受伤过程后,医生说:“我从医20余年,第一次见到2根肋骨骨折还能坚持工作好几天的‘铁人’。”
2023年7月30日晚,中央宣传部、应急管理部联合发布2023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赵军被授予殊荣。对此,赵军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他会继续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过去的成绩作为新的工作起点,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业务和管理水平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平日走过大街小巷的时候内心会很踏实,应急这件事值得做下去!”赵军说。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