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旧物仓 在慢时空中与过去相遇

2019-08-14 13:50:43    来源:广州日报    访问:    

原标题:旧物仓 在慢时空中与过去相遇

近年来,年轻人打卡网红店潮流兴起,不少特色旧物仓也跻身其中,满足了人们的复古审美需求。相比起旧货店,近两年小有规模的旧物仓有何特点和创新之处?记者探访了“一桌广州”和“西洋记”两座旧物仓,它们风格迥异,却有相似之处,既有设计上的“烦恼”和“秘诀”,也有与旧物链接的故事和温情。与旧物相关的生活美学,或许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让生活节奏慢下来,“你去你的未来,我回我的过去”。而两家店目前的探索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其他旧物店和旧货市场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宛若穿越时空

吃喝玩乐学尽在其中

在永庆坊牌坊处往前走十米,坐落着一栋拥有三面橱窗的三层小楼,门边高悬的圆状铁牌印着“一桌广州”字样。推开门进去,暖色的灯光打在地面和墙上花纹各异的赭色花砖上,将时光拉回到几十年前。“我们把从广州老房子挖出来的老花砖重新使用,但是又用了混拼的方式”,工作人员咩咩向记者介绍,“整体色系都是砖红色的,花色图案让老广们一看就有亲切感”。

老花砖与绿框花窗、莲瓣台灯、广彩瓷鞋等旧物一起摆放在橱窗旁;室内手信、食物和旧货陈列在桌柜之上;挂在壁上的“广州时光”纪念专柜里,旧式钟表滴答转动,所有的布置都给人以“旧时光静静流淌”的感觉。

这是goodone旧物仓在广州的第二次营业尝试,他们延续了以往的空间风格,又结合永庆坊的特色。“我们根据永庆坊地块,包括它的定位,决定特别针对老广州的文化做一个小型空间。项目的名称叫‘一桌广州’,每层楼中间都有一张桌子,一楼是手信,二楼是小吃,三楼是图书馆。”旧物仓广州城市合伙人刘琼雄介绍。

这个名字的创意还要追溯到旧物仓的中古厨房,“原本只是用一桌小吃去介绍城市味觉的意思”工作人员咩咩表示,“现在我们不断挖掘这个概念,‘一桌广州’宽泛到不只是小吃桌,可能是陈列桌、沙龙桌、活动桌。在这里开展的不同项目活动都围绕广州进行,可能是广州以前的记忆、广州生产出来的物品、结合广州元素的文创产品,或者是广州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用独特视觉解读广州这座城市的一个座谈会”。

无独有偶,在荔湾区塞坝路也开着一家个性十足的旧物仓,名为“西洋记”。相比起“一桌广州”着眼本地和精致小巧的布局特色,“西洋记”钟情于外国老物件,踏进其中宛若置身上世纪的欧洲古堡。它的总面积约两千平方米,藏品规模多达两万件,其体量和物件品种在华南地区名列前茅。“筹划至今历时两年半了,从产品到品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西洋记创始人罗雄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开始,我们仅仅出于对老物件的喜爱,一点点从国外运送回来,其实,在物件到达之前,我们并没有明确的运营方向,也没有过多考虑商业模式,因为积累的物件越来越多,慢慢才有了创立西洋记旧物仓的想法。”

翻新设计花样不少

让旧物件散发新气质

同样立足于旧物,与传统的旧货店相比,这两家店有何创新之处?从总体设计上说,两家店都结合了现代设计理念,旧物仓定位于扎根在城市记忆中的复古生活美学综合空间,在崭新的空间内用旧物打造复古系生活美学场景;而“西洋记”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其闪光点,并且注入新的工业元素,用现代的设计语言搭建新的功能空间。“旧物件本身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可以通过主题营造空间,使老物件散发其独特的气质。”西洋记创始人罗雄标说。

在每层楼的设计细节上,也会根据主题的不同进行改造,比如“旧物仓·一桌广州”整栋楼都使用了老花砖与老木板,但同时区分三层楼的不同功能。工作人员咩咩举例,与一楼采用广式花砖不同,二楼的花砖采用是的厦门花色。厦门的花砖图案与配色更加小清新,铺在落地玻璃光照充足的空间里更有提亮点缀之效。在二楼的餐饮座位区也用上了旧物仓“再现计划”里的花砖桌产品。相对应的,二楼的玻璃文案也会围绕当地的饮食文化特色,与食客形成互动。

在物件摆放上也有不少“小心机”。由于一楼是有着三面大橱窗的临街空间,游客走在外头可以看到店内之景,工作人员会根据主题需要变换橱窗陈列,包括一楼的墙面、吧台拱门、上二楼的楼梯旁这几个位置,形成视觉延伸。

营造复古感觉不只是依靠旧物的堆砌,比如老木板工字缝拼贴的使用、水洗石墙面老工艺的使用、花砖与复刻家具的结合、老式玻璃灯罩加钨丝灯泡等,都是复古美学融合到现代生活之中的一些搭配应用。此外,灯光、音乐、植物甚至气味等细节也很重要。“门口处放着的一箱多肉植物、一株锦叶榄仁都是当时从2017年7月建立的1.0版广州仓就放在门口种植的。”咩咩回忆,“虽然我们搬离原址一年,但是它们跟着广州旧物仓的团队一起成长,到现在的旧物仓广州记忆店,我们就把这些植物也搬过来了。”

旧物翻新也可以玩出不少花样,比如在旧款茶几上嵌花砖,使之成为“新产品”;比如设计文创产品,推出花砖元素的小挂件、复古图案的储物铁盒等。此外,旧花砖和旧木板的混拼,也是典型的旧物仓风格。“花砖一般都是完整的一堆颜色整齐拼起来的,像我们这样选了多种不同花色的混拼,是我们独创的。”刘琼雄笑言,“如果有其他人这么做,一定是学习了我们的风格。”

旧物店的设计并非没有瓶颈,这点“西洋记”的创始人罗雄标颇有心得,他认为在成本的投入与价值回报的平衡上,要做到取舍有度是比较难的。“尤其在前期筹划阶段,厂房面积大,物件多,预算少。通过自身的经验,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在有限的资金内,呈现最佳的视觉效果,迅速捕获受众的眼球,算是设计师出身的优势。”谈及未来的创新发展,罗雄标指出,“寻找更多的发展空间,跨界整合是‘西洋记’未来的发展方向。文创产品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部分”。

旧梦重温

把过去的“美”和故事翻出来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打卡”某间摆满老物件的店面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复古潮”。罗雄标向记者表达自己对这一趋势的理解,“现今是网络发展时代,信息共享没有边界。‘旧物’本身是有故事的,当下年轻人拍照‘打卡’可以说是一种对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而刘琼雄则更愿意从人类的天然心理需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无论什么年龄,对旧事物的喜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人们对儿时见过或者父辈见过的事物比如店内的柜子、椅子、录音机、照相机,天然就有亲切感。“我们要做的只需要把过去的‘美’翻找出来。他们踏入到我们这个空间,过去的记忆一旦被激发,就很容易融入这个环境。”

记者了解到,在“一桌广州”店内,消费者更容易为“戳中”自己记忆点同时又兼具实用功能、娱乐功能的物件买单,如“游戏机充电宝”,又如醒狮等动物的纸塑,能够满足动手制作的欲望,同时“上镜感”也极强。

除此之外,咩咩还与记者分享了不少消费者与店内物件的温暖“链接”。一位广州老爷爷曾到店内的图书馆寻找一本旧书,这本书他父亲曾买过,可惜在家中被虫子蛀烂残缺,所以他希望能够找到这本书并买下来。“没想到真的在我们的图书馆中找到了,但是旧书也是我们收集的一部分,只阅览不贩卖,老爷爷赞同我们的做法,就只拍了照。往后也常来店内给我们提供一些信息,如果有他欣赏的文化人物刚好和我们风格比较契合,也会建议我们举办有意义的活动。”

店内小吃零食也是常与客人的记忆发生“链接”的重要部分。“有的客人之前住在老西关,后来拖家带口搬走了,年轻人带着老人过来时会专门点鸡仔饼拼盘,老人评价说很有他‘小时候的味道’。”这些小吃能够让消费者找到记忆并留下一些故事,店中工作人员会收集这些故事,等其他客人过来希望了解广州的时候,就把故事重新拿出来进行分享。

咩咩笑言,在这个空间里面,人们来到这里常常与曾经见过的生活旧物重遇,并说出“这个我家/亲戚家以前也有”这样的话,让人觉得时间都慢下来了。到这样的地方待一下再重新出发,其实也是与过去的自己或是与一群同好者相遇,大概就是“你去你的未来,我回我的过去”这样一种生活态度。

广州旧物店更接地气

复合业态成发展趋势

就读于广州高校的“95后”大学生“空气喵”表示,自己对旧物店的兴趣由来已久,全国各地许多旧物店都有她的足迹。“广州的旧物店,我所知道大概有几十家,基本都很符合广州这座城市的气质。当然,每座城市的旧物店都会向城市气质靠拢,广州旧物店整体会更加‘接地气’一点,所收集到的物件也大都很亲民的,那种艺术性特别强的、曲高和寡的可能会比较少。”

但同时,每一家旧物店也都保留有各自的独特性。刘琼雄表示只会埋头打造属于自家的独特气质。罗雄标则表示:“一家旧物店未来的发展还是取决于主理人的理念和定位,要明确看到古物件本身或其背后的价值,并且有效地转化它的价值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西洋记”和传统旧物店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西洋记”是以老物件为核心的文化载体,是销售+展馆+体验等复合业态。通过“寻宝体验”的概念,让大家可摸可玩可拍,能更好地互动。可见,功能单一地收集、贩卖旧物的旧物店会越来越少见,而“复合业态”将会成为未来趋势。

同时,往“线上”走也是旧物店近年变化之一。咩咩向记者介绍,旧物仓有新媒体平台,有公众号、淘宝店、微店,淘宝店有几十万粉丝。同时,“一桌广州”的公众号会同步推送近期店内活动等相关资讯给大家。“这个号扎根于店面或者广州城市的信息,跟我们相关的生活美学。”

记者观察:

旧物点亮人类记忆中最柔软的部分,人类天生对旧物充满感情,然而对旧物的迷恋以及收藏仍然属于较为“小众”的爱好。而当“小众”被放大为“潮流”,在大众怀旧心理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也容易激发市场某些问题:部分“旧物店”盲目迎合大众心理需求走向同质化窠臼;打着“情怀”的旗号贩卖山寨、造假产品等。哪怕主打“旧物”,在大众“尝鲜”过后保持品牌的鲜活度也是生存的不二法则,不仅需要以创新精神打磨属于自我的独特气质、营造不可替代性,更重要的是不滥用“情怀”,真诚面对消费者珍而重之的每段记忆。当然,这也需要更为完善的行业标准进行规范。(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馨 刘桐桐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俊杰)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