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让乡村不再寂寞 让游子回家有温度

2019-02-20 14:52:47    来源:中国青年网    访问:    

原标题:“别样”乡愁“别样”年

我的老家坐落在云南腾冲一个偏僻的村庄里,一直以来,弟弟和我分别在外求学与工作,父母常年在外闯荡,每年回老家过年,打扫一年才住上几天的的老宅成了我们全家人的头等大事。黄昏时分,当我们还在大扫除时,隔壁的匡大妈乐呵呵的提着用麻绳吊着的半截腊肉(另外一截给了远嫁的女儿)走进家门:“料到今晚就算请你们全家到我家吃饭,你们也不会去,干脆送点肉来可能会更好……米带回来了吗?锅碗瓢盆都齐全吗?柴火会不会潮湿了……前几天刚杀了年猪,家里有好几盆猪油,需要的话过来取呀……”大妈接连讲了那么多关心到柴米油盐的暖心话,一时竟让我和母亲红了眼眶。原本以为常年不在家,与周围邻居之间可能会生疏,但大妈的关心完全证明:是我多想了。后来,听爸爸说才知,我们不在家的时候,雨天家里围墙外的排水沟堵起的时,大妈都会电话告知他,方便时还会披上蓑衣带上斗笠扛着锄头帮忙疏通。

今年回老家过年,除了感受到乡亲们的友爱和朴素情怀以外,还切身体会了家乡的巨大变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声泥,坑坑洼洼有利于强身健体”是早些年村民们调侃进村道路的经典话语,外面的人都说:有女莫嫁帕允山(即家乡帕允村),就是担心出现雨季“进得来出不去”的尴尬场景。“家乡变化真大啊,还记得你刚上初中的那个雨季,我骑摩托送你去上学,我们娘俩还在垭口那摔过一跤”,母亲感慨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如今的家乡发生了大变化:一条宽阔的白色水泥路直接进村到户,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同时,以前村民们到集市上交易需要走上7公里多的路,现在交通便捷了,集市直接赶到了“家门口”,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也拉动了村子经济的发展。知道便利的交通来之不易,村民们都对公路倍加呵护,自觉形成了路面保护三不准原则:不准在道路上乱扔垃圾,不准在路面上乱排污水,不准超载超重大货车随意进村。

“进村公路到我家,爱护卫生你我他”,路好走了,路面卫生当然也要跟上。看到村民们对公路保护的用心,帕允村干部也积极行动了起来:以节日为依托,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以通俗浅显的方式,将爱护环境、乡风文明的实质内涵传递给大家,逐渐引导群众把对公路的那种自发的爱和呵护上升到村风民风的树立与养成。在乡村干部的引领下,村民一致同意将每个月的一号定为“三清洁”日,让干净、健康的生活环境不仅仅是城里人的“标配”。新年前夕,村民们还自觉带上扫帚对道路进行了大清扫,尽展村庄干净卫生和谐的“文明之美”。

文明一个人,温暖一个村。与前几年过年“麻将声从村头响到村尾”不同,如今茶余饭后压马路成了一个个团圆家庭娱乐的正确打开方式,整洁宽敞的道路,两侧绿意盎然的行道树,静静流淌的龙江水,每一段都有幸福的踪影,每一程都有互诉牵挂的声音,每一处都是我们这些游子摆拍留念的最佳景点。

都说“乡风文明”建设工作难干,难在摸不着,难在看不到,总让人有一种无从下手之感,但细加推敲,帕允村邻里之间的那份难于割舍的“友爱”之情和村民们对道路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呵护”难道不是乡风文明的具体体现吗?

家乡,不仅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福地,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乡愁的寄托地。一直以来我对乡愁的理解好像仅仅停留在对亲人的不舍,对乡味、乡音的留恋上,今年春节看到的变化,更加深了我对“乡愁”的理解和对家乡的眷恋,那就是藏在些许“琐碎小事上”的乡风文明。

带着对家乡的留恋,在父母的不舍中我又踏上了在外奋斗的征程,虽然不能投身于自己家乡的文明建设,但身为大学生村官的我却可以带上这份充满文明之美的“乡愁”,将所服务的村庄建设得更加和谐文明,让乡村不再寂寞,让游子回家有温度。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长新乡豆寺村大学生村官 李娇

[责任编辑:陈梦洋]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3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