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一位“绝无仅有”的家长 给学生建菜园子

2018-05-15 14:11:28    来源:成都商报    访问:    

原标题:男子放下打拼多年的生意 到女儿学校当班主任助理

刘自强在教室安排学生打扫卫生

刘自强教学生冲咖啡

校方

以后可能不会有这样的家长“专职”到学校工作

女儿

父亲在学校,还是有点压力,但会更加努力

专家

孩子必须经历独立的成长阶段,家长要注意角色边界

刘自强坚信,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40岁的他,在学校找到一份“工作”——在女儿和侄儿身边陪读。高中毕业后,他做过好几次梦,再次回到学校读书,这个梦不能实现了,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在泸州市古蔺县,刘自强是个“知名企业家”,他自称已经“财务自由”。他自幼家贫,白手起家,他把自己的成长经历看着一种财富,某些部分,他希望分享给孩子。刘自强去学校“陪读”的想法,源于2015年的一次身体检查,医生说他可能瘫痪,他一晚上睡不着,突然意识到“挣再多的钱都不如把孩子培养成才”。他很快弄明白,这是一次误诊。但“好好培养孩子”的想法,却被很快付诸“实践”。2017年9月,女儿和侄子小升初读初一,他来到学校“上班”。

这样陪读,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有利吗?教育专家怎么说?

刘老板的新工作

陪娃读书

一份没有工资的“工作”

当班主任助理,在学校过夜

刘自强见谁都乐呵呵的,他刚买了一台咖啡机,放在“家校共育”办公室,他招呼每个老师到他的办公室来喝咖啡。社团活动后,他又把学生叫来,每个学生煮一杯,并给他们讲怎么使用这款“进口机器”。

他以前也没用过咖啡机,自己拿着说明书摸索了半天。他爱学习,办公室的书柜里,好几十本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都是来学校后买的。他有些不好意思,“这些书还没挨着读完。”

买咖啡机的初衷,并不是他喜欢喝咖啡。因为“家校共育”办公室要接待老师、家长,也经常找学生来这里谈话,他说,给他们泡杯茶、煮杯咖啡,就可以让他们“坐下来,慢慢谈”。

去年下学年,女儿和侄子到古蔺县实验学校读初一以后,刘自强被学校聘为家委会主任,随后,主动跟学校提出要来“上班”。校长扶军表示支持,在古蔺,刘自强是“知名企业家”,口碑很好,但扶军还是感到意外,“这个家委会主任格外认真。”

“考察期”过后,扶军提出,要给刘自强一个“校长助理”职位干,但刘自强“没敢接”,自己要求“做个班主任助理吧”。副校长曾嵘介绍,在学校,刘自强负责组织学生的课外拓展活动,代表家长与学校沟通,接待家长参观学校,以及学生一些行为规范方面的管理,当上两个班级的“班主任助理”后,学生的日常管理也被纳入其中。

扶军开玩笑说,有时候觉得,“这个‘班主任助理’,比我这个当校长的还忙。”在学校,刘自强的作息跟一个班主任无异,学校没有对他作出考勤,但他“很自觉”,办公室旁的小隔间里,放着一张简易弹簧床,周末以外,他一般在这里过夜。据悉,当班主任助理,刘自强没有工资。

“早上要带着孩子们跑操,晚上要查寝室”,刘自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住在学校方便一点。

一位“绝无仅有”的家长

给学生建菜园子,制定“成长计划表”

来到学校后,刘自强将两处教室的楼顶打造了出来,一片种菜,一片种花草,每个班级认领一片。他的兰草棚里,每个花盆上都贴着学生的名字。

刘自强说,一个孩子能够好好养护一盆兰花,他的责任心就差不了。

刘自强还在学校外租了10多亩地,要建一个学校的“菜园子”,大部分劳动由家长、老师义务参与,学生的课外劳动课,也会在这片地里实践。这些投入,刘自强花了四五万元,一些家长也主动出力,把自己家的兰草搬到学校,捐助一些课外拓展活动。

对于刘自强的工作,学校很欢迎。扶军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是典型性的“家校共育”模式,古蔺县实验学校是2014年才建校,以前也有家委会,但像刘自强这样全身心参与其中的家长,“绝无仅有”。有一次,扶军坐出租车遇到一个家长,孩子正好在“班主任助理”刘自强的班上,家长觉得,孩子到学校后进步很大。扶军回学校查了一下这个孩子的名字,发现这个孩子的成绩并不算好,但家长却很满意。

“检查”刘自强工作的时候,扶军发现,他给班上每个学生都制定了一个“成长计划表”,除了近期目标和远大理想外,刘自强让每个孩子详细填写了家庭情况,包括父母是否离婚、主要跟着哪个家人生活在一起。放假的时候,刘自强把班上的留守儿童带到自己家里,一起吃住。

扶军觉得,这就是学校教育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扶军认为,刘自强做了很多学校目前无法做到的事情,这些工作,对学校以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探索,都有价值。刘自强也很感谢“学校的开明”,能让他来学校“上班”,认为这是学校管理的创新,是对家长负责,实现了学校管理对家长的透明化。

在校门口,一个家长开着车赶来学校,正好遇上刘自强,便直接把一包孩子的衣服交给了他。在学校,刘自强俨然成为了学校的“后勤部长”,而家长对这个“管后勤的”格外放心。刘自强说,学校和家长之间,本来就目标一致,彼此信任格外重要。

刘老板的未圆梦

把书读好

一次“可能瘫痪”的误诊

意识到“挣再多钱都不如教好孩子”

到学校来做家委会主任,刘自强的初衷,是要守着自己的女儿和侄子。

他之前还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表示怀疑,也很排斥现有的一些教育现象,他从未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过培训班,对只重视应试教育也表示担心。

女儿读初中以前,他打算把女儿送到远一点的成都去读书,但一番沟通后,他还是决定把孩子留在身边,他也顺便到了学校当“陪读”。

据他回忆,2015年有一次,刘自强牙疼,去医院抽了一管血,检查后发现有个指标不对,医生认为是瘫痪的前兆。当天回去,他整晚睡不着觉。两个孩子还小,当时女儿还在读小学,儿子才两岁。他想,要是自己真的瘫痪了,孩子怎么办?把钱留给他们,孩子长大了要是不争气,那也不够他们花;孩子要是争气,那给他们挣点钱也不重要。反思了一晚上的刘自强,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作了一番梳理,最终认为“挣再多的钱都不如把孩子培养成才”。

刘自强老家,在古蔺的一个偏远山村,即便现在通了公路,大山里的家离县城最快也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大他四岁的哥哥很早就出去打工。他一边捞黄鳝、打零工,一边读完了高中,随后开始自己创业。

他觉得命运转折点,是考上了镇上的初中。他那一届,全村就考起了三个初中生,他是唯一一个应届生。他后来分析,如果没有考上初中,他可能会跟村里大部分青年一起出去打工,当洗车工,或者成为一个砖匠,过得好一点,可能会承包一个不大的洗车场。

他觉得他不聪明,8岁的时候数数还数不到20。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放学留下来帮老师搬过一次煤饼,老师对这个老实的孩子开始格外关照。他开始觉得读书有了力量,然后成绩慢慢好起来。

高中考到了古蔺中学后,到了县城的刘自强学习之余,也打工挣钱,并对县城的新奇生活充满好奇,他花“血本”买了个相机,“有时候会逃课去看电影,去帮人拍照片挣钱。”高中毕业他考了一所大专院校,但因为想“赶紧挣钱”,没再继续读书。他租了5平方米的房子帮人拍照片,后来又开了古蔺第一家婚纱影楼。如今在泸州,他还经营着包括影楼、茶楼、婴儿游泳馆等五门“生意”,以及多处房产投资。他称,他靠租金也能生活得不错,“再说了我也不是那么喜欢花钱”。

刘自强认为,自己可以打拼出来,跟自己的努力分不开,但当年小学老师的“格外关照”也很关键。“一件小事就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刘自强坚信,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和引导。

一些对孩子们的影响

女儿虽觉有压力,但“更要努力学习”

刘自强做过好几次梦,梦见自己还在学校读书,他很着急,想把书读好。他说自己以前没有条件好好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孩子们现在有了条件,但他们这个年纪,又很容易忽视好好学习的机会。

过去20年来,他和妻子一直忙于做生意,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女儿13岁了,在他面前有时候会“怯生生”的,而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他更少有具体关心。他很担心孩子转眼长大了,孩子没有教育好,“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刘自强的妻子魏在群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她很支持丈夫的这个决定,去学校多陪陪孩子,生意现在虽然会受些影响,但相对孩子的成长,这些都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几年前,刘自强把哥哥的三个儿子也接到身边,把一个影楼交给哥哥三个儿子中的老大打理,老二现在在县城读初三,老三则跟自己的女儿在一个班读书。

在学校里,刘自强一面热情洋溢地工作,一面又小心翼翼地守着自己的孩子。女儿刘欢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在学校爸爸对他没有特殊照顾,不过问他们是不是“吃得好,穿得暖”,也很少单独找她谈论学习。侄儿刘袁成也说,叔叔平时不会单独管他,除了每个星期给生活费的时候。

刘自强说,女儿和侄儿都在他“代理”的班上,但他不能“刻意”关照自己的孩子,他在他们身边,只希望用一些行为去影响他们,去陪伴着他们成长。他暗中观察,女儿性格有些内向,他也没有找到好方法去改变孩子。两个孩子在班上的成绩都是中等偏上。刘自强说,他没有过多要求成绩,孩子的成长,除了课本以外,还有更多能力需要学习培养。

即便如此,女儿还是觉得父亲在学校里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压力。刘欢说,她为父亲在学校的工作感到很自豪,但也知道父亲是在为她付出,她需要更努力学习。

刘自强跟学生的关系很融洽,有时候也很严厉。他要求学生跑操,变得有责任感,做事更有效率等。曾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负责的初一八班,以前是年级最差的班,如今已经变成了最好的两三个班之一。

从教室里走出来,他跟每个打招呼的学生点头回礼,地上掉了一张糖纸,他也弯腰捡起来捏在手里。

学生说,刘自强有时候会在自习课上跟大家讲自己的“苦日子”,或者一些“人生大道理”。但刘自强认为,更好的教育,是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以及个人品质的塑造。

专家声音

孩子必须经历独立的成长阶段

古蔺县实验学校校长扶军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刘自强是一个“典型”的家委会主任,以后可能不会有这样的家长能够“专职”到学校开展工作,但刘自强的行为为践行“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借鉴意义,并促进了学校“让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曾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刘自强是学校的一个“志愿者”。他除了在学校“专职”做义工,还资助了好些贫困学生,他的品质和行为,学校都经过了认真评估。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主任李红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刘自强在孩子身边“陪读”到底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孩子的教育都有个体差异。到学校专门陪在孩子身边,要看孩子适不适应,在同学中有没有感到不自在,孩子在青春期,心理都是很敏感的,这是一个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关系到一个角色边界的问题。”李红表示,孩子必须经历独立的成长阶段,学会自己去处理各种问题,家长能做些什么、怎么做,在涉及“越界”的事情上,更要谨慎而为。(成都商报记者 杨灵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王亚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3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